在“期待”中“悅讀”《假如》教學案例
二、點燃火焰,生命涌動
有個心理學家指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學生將小樹和小鳥的可憐體會的 入木三分的時候,我順勢利導讓學生說說面對他們的無奈你會怎樣幫助他們呢?學生一句句樸素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愛。那作者又是怎樣幫助他們的呢?再讓學生走進文本,感知、理解文本。
三 創設情景,引發閱讀興趣
創設情境,即帶領學生進入一種教者設置的與閱讀內容有關的教學情境中。將學生沉睡的情感喚醒,積極營造充滿真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探究課文的激情,從而為閱讀提供強大的動力。
教學中,我通過看圖聽風聲,把學生帶進了寒冷的冬天,讓學生看圖說話,對課文內容相當于先進行了預測與猜想。進行了口語表達訓練后,我問學生課文是怎么寫小樹的?又讓學生回到文本,一個“縮”一個“嘆息”與自身剛才的用詞進行比較,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然后又創設情景,師生角色對話,把自己就當成那棵風中的小樹,一次次的對話交談中,角色的扮演中,學生感受到了小樹的寒冷與孤獨。這樣的情景氛圍一定要融于真個課堂,當學生不能讀出小樹的寒冷時,我沒有評價,也不指導該怎么讀,而是讓學生再聽風聲,在呼呼的北風中,他自然就讀出了那種味道,讀出了他自己真切的感受。
在學習 “西西只坐在屋里望著窗外的小樹和飛燕。再也不能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這個句子時,我巧妙地創設情境,聯系自身,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磁場,抓住學生的心。我通過對比朗讀體會西西的不幸,先引導讓孩子自己聯系平時在操場上玩耍的情景,快樂地讀“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 然后話鋒一轉,一場無情的車禍奪去了西西的雙腿,從此西西——“不能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再也不能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一個“不能”,一個“再也不能”,強烈的對比中,孩子動容了。再通過排比句式感情引讀在我們開心玩耍時“西西只坐在屋里望著窗外的小樹和飛燕。”字里行間無不感受著西西的不幸,和我們無限的同情,有幾個孩子哭了。孩子們那顆純真善良的心,在此時被激發。
四、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記得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赤子般的真情,有火山噴發般的力量。因而閱讀絕不能局限在課堂所呈現的文本上,必然延伸到課外。在教學中我抓住了文本的一個空白,即課文后面的省略號,來引發孩子無限的愛心。課件出示:被污染的小河、雙目失明的兒童、貧窮山區的孩子、四川地震后的場面......讓學生感受這個世界不幸的人和事,激發同情心。然后仿寫,“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這樣的寫話訓練,發揮了孩子的想象力,也內化了詩歌的語言,這是多好的積累語言,習作的機會呀,我怎能錯過。
五、贊美激勵,享受成功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不斷對孩子的點滴成功給予充分的鼓勵。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參與的信心,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活力。
總之,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長久保持,做到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