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芽兒
三、語言積累。
從課文中找到描寫美好春光的句子,并把它抄下來。(至少一句)
四、編謎語
請小朋友根據筍芽兒的特點,編一條謎語給爸爸、媽媽猜,請她們評一評。
探究實踐活動
筍芽兒長大了,它會做些什么呢?如果它再次遇到那些朋友會說什么?請先搜集資料,再說說寫寫。
課后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預習是本單元的重要訓練項目,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預習,通過“預習建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他們認真讀書,積極思維;在聽課的時候,積極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和同學將對自己的解答如何評價,一股強烈的好勝心又促使他們認真聽課。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處于亢奮狀態,主動參與到閱讀過程中。
二、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中,學生無疑是閱讀的主體。教師的分析代替不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不能把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感悟。
教學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在理解“撒嬌”一詞時,我引領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真實體驗,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性格氣質迥異,他們對閱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是不同的。我在傾聽中指導讀好“撒嬌”,在對話中引導個性品讀,孩子們依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讀得興致盎然。
三、重視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依據重點詞句所表現出來的意境進行擴展性想象,如我引導學生抓住雷公公的動作,想象雷公公怎樣呼喚著筍芽的?筍芽聽了又是怎樣想的?這樣學生既可以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變不具體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讓形象更鮮明,特點更突出,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
教師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幫助學生找準想象創造的切入口,“筍芽兒終于成功了,它會對幫助過它的朋友們說些什么呢?又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這一富于靈性的誘導,使學生心中想象的漣漪蕩漾開去,思維的觸角自由延伸,語言潛能得到開發,認知儲備得到激活,情感世界得到滋養;使課堂高潮迭起。他們一個個浮想聯翩,妙語連珠,無不令人擊節嘆賞。在這里,很好地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