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案例
一,教材簡析
《畫風》一課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第四冊的教學內容.課文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容易理解.課文主要講李衛,丹丹,小藝一起畫畫兒時遇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誰能畫風".小藝率先想出"畫風"的好辦法,從而激發了其他人的創造思維,通過合作,最后三人用不同景物的變化描繪出風的樣子.本文通過言簡意賅的小故事教育學生要善于觀察生活,遇到問題要動腦筋,善于合作,勇于創新.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盡管年齡小,但是對客觀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積累.因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對風的認識不是難點.但是風是無形,無色,無味的,如何表現它卻是學生沒有深入挖掘過的.另外,他們雖然了解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和方法,但尚需強化.
三,教學策略及專教法設計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和最顯著的特征.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塑造創造性人格,是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于是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又針對低年級階段兒童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這一特點,我設計了啟導——探究——證實——拓展這一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始就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活動,并在互動中展開探究,在動手實踐中得到證實.
注重學生的現有認知,讓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手畫一畫,引領他們投入到自主,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去,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明白生活中要細心觀察,遇到事情要動腦筋的道理.
四,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的編排,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常規目標:
(1)知識傳授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風雖然無形無色無味,但是卻可以通過其他的事物展現出來.
(2)能力培養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嘗試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德育滲透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4)習慣的著眼點: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教育家葉圣陶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習慣作為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 它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良好的習慣不但對學科學習有著正面的影響,而且對人的性格的形成與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衡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語文習慣,他好讀,善聽,會記,常寫,注重積累,自覺參與一切有關的語文活動,這人的語文水平決不會差.而這種良好的語文習慣是在長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它反過來又在不斷促進語文學習的進步.習慣本身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卻是獲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橋梁,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動力.基于此目的,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著眼點為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5)創新空白點:"誰還能畫風",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題和最顯著的特征.指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一項基本任務.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