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齒孔的故事教學反思
一、引進人力資源。
為了使學生對郵票的認識更全面和科學,我聘請了一位郵局專業技術人員(學生家長)為同學們做了一次郵票知識講座。他為大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資料,有郵票實物,有圖片,有文字介紹。分別從郵票的起源、郵票的種類、郵票的作用、珍貴的郵票和集郵常識等方面作了生動的介紹。當屏幕上出現一枚枚精美的郵票時,孩子們不時發出“哇!哇!”的驚嘆聲。家長不時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郵票是誰發明的嗎?”“郵票打孔機是誰發明的?”“中國第一枚郵票叫什么?什么時候發行的?”同學們總是異口同聲地叫出答案。碰到不懂的地方,孩子們會大聲提問:“用郵票怎么寄信?”“為什么不能直接用手拿郵票?”,家長耐心地一一解答,課堂上少了往日的嚴肅氣氛。孩子們時而專注時而疑惑時而欣喜的眼神表明他們在家長的引領下正徜徉于郵票的世界中,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社會上熱心教育的有識之士應該成為我們的課程資源,他們能從不同的方面去影響學生, 給予學生豐富的精神食糧。
二、利用公共場所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因此,我安排了一組學生去郵票市場調查。并指導他們事先制訂簡單的調查計劃。以下是學生們的調查計劃:
為了增長見識,鍛煉實踐能力,本學習小組決定實地調查南昌郵票市場。
這次活動豐富了學生閱歷,鍛煉了在社會實踐中運用語文的能力。這種效果是課堂傳授無法辦到的。各種公共場所是學生學習的好地方,應該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讓學習的課堂更廣闊,更有活力。
三、借助網絡資源。
教育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是大趨勢。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安排了一組同學從互聯網上搜集資料制作自己的郵票網站。在家長的指導下,他們訪問了大量郵票網站,下載了許多自己感性趣的網頁,如“香味郵票”、“郵票上的‘八一’”等,制作出自己的內容豐富的郵票專題網站。在活動過程中,通過瀏覽取舍鍛煉了閱讀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辨別選擇能力。下面是吳鈺雯同學制作的郵票網站的首頁:
四、從書籍中獲取信息。
在互聯網等各種傳媒作為課程資源進入課堂的時代,我們不能拒絕它們。但書籍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地位不能動搖。因為文字閱讀在人們獲取知識信息、認識世界和自我、發展情感和思維、得到審美體驗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依然重要。我安排了一組學生閱讀一些淺顯的有關郵票的書籍,從中獲取信息,并將郵票知識競賽作為閱讀的動力。劉晨瑩同學興致勃勃地跟大家交流自己從集郵雜志中獲得的知識:“‘注重郵德,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堅持業余;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愛而不迷,知足長樂’是我國集郵家馬任全的集郵心得。解放后,馬任全將自己在1944年花一千美圓購得的國寶‘紅印花小字當壹圓’郵票捐獻給國家。1982年,郵電部在上海舉行授獎儀式,對他的愛國行為進行了表彰。”孩子們通過閱讀不僅獲得了大量的郵票知識,提升了人文素養,而且提高了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使課外閱讀成為了一條學習渠道。大量的課外書籍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們不能忽視它,要讓孩子們愛讀書、會讀書,讓好書陪伴孩子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