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教學過程更具美感 ──《畫家和牧童》案例
1、賞析課文內容,感悟美的內涵:
感悟語言文字美:過去的教學方式,對于欣賞課文中的文字美,基本有兩種方式:
其一,在初讀課文后,將其定為檢測學生自學成果的一個途徑,拿出幾個重要的詞語或教師認為美的語句,請學生讀讀,而后是解釋意思、造句和理解含義。這樣的單獨列項,只能是機械地操練和理解!它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的主動性,而且讓詞語本身的美也變得索然無味;
第二種方式稍好些,教師的處理也較為靈活,將賞析文字美放在了具體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雖然語言環境中,文字美的賞析的確達到了其預定的效果,但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卻破壞了整篇課文賞析的美感,整個教學過程的美感。為了避免產生上述兩種不良后果,我承接片斷一,在請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前,設計了以下引導:
師:剛剛小朋友們夸贊畫家們的話都說得很美,課文中也有不少美的語言呢?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我遐想,語音剛落,學生便會一個個睜大眼睛,認真細致地朗讀起了課文,那恨不得能馬上領略到語言文字美的樣子,將會令我暗自歡喜。
2、學生的審美情趣由視覺上的欣賞美轉而化為在文字中感悟美,不但更以強烈地激發他們了解課文內容的興趣,而且達到字詞的教學目標的迎刃而解。這不正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新理念所倡導的方式嗎?原本也許要長達三、四分鐘的自學過程,相信一、兩分鐘內便有學生高高地舉起他們的小手:
生1:老師,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太美了。“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把大畫家戴嵩畫畫時的樣子寫得可象了。
師:是呀,美的語言把你帶到作畫的戴嵩身邊去了吧?
生2:我覺得“著名”一詞也用得不錯,它寫出了戴嵩畫畫的本齡很高。
師:你可真有體會呀!
生3:還有“絕妙之作”這詞也太美了!我覺得站在戴嵩旁邊的人比我夸得還好。
師:多謙虛的孩子呀!
生4:老師,我還找到了幾個近義詞呢:稱贊、夸贊、贊揚,作者的詞語實在是太豐富了。
生5:“這響聲像炸雷一樣!”這句話寫得可好了。說明當時牧童的聲音可響了!
……
學生的回答不但伴隨著他們自身的審美取向,而且也融合了他們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這樣兩全其美的方法,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3、營造朗讀氛圍美: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朗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有了前面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其實已經為學生與作者的情感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讓學生通過美美地朗讀,達到對這篇課文更為深透的理解,已是不在話下。更何況,《畫家和牧童》有較多的人物對話,很是適合朗讀。在欣賞完字詞句后,教師便可讓學生選擇諸如自由讀、同桌讀、分角色讀等不同方式進行美讀。這里推薦一種不錯的朗讀方法——雙簧讀:讓一生在臺上扮演“紛紛夸贊”的其中一人,另一生在臺下給其配音,讓“美讀”不但構建出聲音上的虛象,更能塑造視覺上的實象,達到音畫的統一。新穎的形式不但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而且給生帶來了朗讀的美感和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