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教學過程更具美感 ──《畫家和牧童》案例
4、美讀甚至還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旁觀者紛紛夸贊一段中,教師就可以按排給予適當的引領:
師:旁觀的就只有商人和教書的在夸贊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也許馬上會展開豐富的想象,甚至將美讀進而轉化為內心釋放出來的美說:
生1(模仿一官員):畫得太棒了,畫得太棒了,真是絕世之作呀!
生2(模仿一讀書人):畫得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樣呀!
生3(模仿戴嵩的朋友):你的畫技真是高超呀,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
此時,朗讀所營造的美連帶著想象美,就能將課堂的學習氣氛推向了高潮!
三、品評人物品德美
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構建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更在于對文中精神內涵的剖析,樹立做人的正確方向。此兩者又水乳交融,相輔相成。教師如何能潛移默化地利用語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去影響學生,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就成了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畫家和牧童》一課,人物線條較明朗,而且先前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我做足了準備。因此,在品評人物品德美的時候,我基本沒有的牽引學生痕跡,而是通過生的自由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讓他們進行自我的內化。
師:在文中的這些人物中,你覺得誰的品德最美?
生1:我覺得小牧童的品德最美,因為他敢于指出大畫家的缺點,非常的勇敢。
生2:小牧童在指出畫家缺點的時候而且也很有禮貌。
師:是呀,一個有禮有理的小牧童。
(大部分的同學都認可這一觀點)
生3:我覺得畫家的品德也很美。他是大畫家,那么多人稱贊他,他還愿意聽小牧童的批評,也很勇敢!
生4:大畫家也很有禮貌,對小牧童很客氣,還拱手答謝,他真是太虛心了。
師:是呀,這兩位一個敢于直言不諱,一個敢于虛心接受,的確是不錯的畫家和牧童。
(大部分的同學也都認可這一觀點)
至此,品評人物品德美的教學活動是否已經達到了它的完整性?我認為不是!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要求達到“怎樣學習”和“學到什么”的統一,如果僅僅停留在文本里,教學目標的落實僅此一半而已,甚至還達不到一半。因此將品評人物品德美的教學活動延伸到課本以外,滲入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才算得上是對語文教學美的一種擴展。
師:在你的周圍,有像戴嵩和牧童一樣品德的人嗎?
生1:有!我們班的班長,他學習很好,人也很謙虛。
生2:我們班的好些同學看到老師寫錯字了,敢于大膽的指出來。他們像小牧童一樣。
生3:老師,我們班也有個“小畫家”,雖然他的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畫畫的很好,還很用功。我每天下課都看到他在畫畫。在這里,我也希望他對學習也能和畫畫一樣努力。
說的多好呀,此時,對于品德美的理解,學生們是真正的學到心里去了呀!
四、設計美的延伸
1、質疑審美過程,升華美的價值:
質疑美,讓美更趨完整。“矛盾,更能擦燃智慧的火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學生的回答與自己預定設想相悖的現象,有時,學生與學生之間也會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后怕只會導致教學過程給人畏首畏尾的印象,我們大可以放手一搏,充分給予學生質疑美的權力,也許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本課的教學——品評人物品德的過程中假設出現類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