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 注重體驗 讀中悟情——《三個兒子》第一課時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是否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是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在導入新課,教師就用音樂創設了一種愉悅的氛圍。教師用一首學生很熟悉很感人的歌曲《我的好媽媽》導入課題,讓孩子邊欣賞音樂邊思考:歌曲中的小朋友為媽媽做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上臺來拎水,教師隨機采訪這位同學拎水時的感受。同時,教師自身生動的教學語言及身體語言也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激發著學生對學習的無限熱情。
二、扎扎實實的朗讀訓練。
閱讀課教學應以讀為本,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更應多讓孩子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在本課教學中更要注意朗讀感悟,在教學中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讀,有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范讀,配上動作讀、師生合作讀。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教師還應讓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讀,如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讓學生默讀課文1-6自然段,并劃出三個媽媽說各自兒子的話,然后再讀,從三個媽媽的話中知道了什么?學習課文7-8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同桌比賽讀第8自然段,看看誰最能通過朗讀來體現水很重。最后,讓學生讀讀老爺爺說的話,看看誰能根據老爺爺說的話來提問題。
三、生活化的識字教學。
教學即生活,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也讓學生與文本的感受、體驗、理解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識記生字。如你們平時見過什么桶?看,圖中媽媽拎的桶就是木桶。我們班上誰有一付好嗓子,能給大家唱幾句嗎?全班能做一做拎水的動作嗎?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說水很重嗎?
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積極倡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例如:在學習課文1-6自然段中,學生默讀課文,并劃出三個媽媽說各自兒子的三句話,再自己讀讀這三句話,并說說從媽媽的話中知道些什么;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課文9-13自然段,學生交流讀懂了什么;最后,讓學生根據老爺爺說的話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