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2 教案
4動手查一查,驗證對不對。
5四人小組討論:遇到不能拆開的字,怎樣找到它的部首,迅速查到要查的字。
三、創設情境,練查字典
1出示小猴思考圖,小猴怎么啦?
2出示生字“世、義、電、書、我”。原來這幾個字的部首小猴實在找不到了,哪個小朋友愿意教教他?
引導開展“爭當小猴老師”的活動。
第一輪:誰最快找到“世”的部首,最快查到“世”就當老師教教小猴子。
四人小組競賽,練習查“義、電、書、我”。(商量如何分工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勝利)
集體交流。
對完成最快最準的組授予“最佳猴師組”。
小結:小猴子在你們的幫助下,也很快查到了這些字,并學會了方法:——
學生交流——如果一個字不能拆開,而且,這個字不能拆開,而且,這個字的第一筆是橫(或豎、撇、點、折)那么,它的第一筆就是它的部首。
四、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集體解決小朋友提出的問題,先討論,再動手查字典進行驗證
授后小記:
本課練習繼續學習部首查字法,學生們在原有的方法之上學習較快。但是在小組比賽查字時個個不知所措。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作為教師在教與學生知識的同時還需給與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們學會分工,學會交流,學會互相幫助
課后反思:
喜歡小動物,這是兒童的天性,讓學生戴上頭飾裝扮成小動物參加童話故事會,使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生的情趣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學生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帶著飽滿的情感,走進“交際情境”,去作進一步的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做了一回評委。主體性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認知發展的主體。教育的本質就是喚起學生主體內在的需要、動力,創設發揮學生主體性,幫助學生不斷地創造新的自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學生當一回評委,這樣既培養了他們聽的能力,同時又提高了說了能力。
課后反思:
一、教材整合顯魅力
吸取音序查字法的經驗,開學初在進行教材整合時,我將練習1~~練習4,四個練習中的部首查字法進行了整合教學,將原本要拉長近半個學期的教學練習進行綜合訓練,特別是練習1和練習2是講部首的提取方法,一個是合體字該如何提取部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內;當兩部分都是部首時,取上不取下,取左不曲右,取外不取內);另一個是獨體字該如何提取部首(如果一個字不能拆開,分不清屬于哪個部首,就可以按起筆的筆畫歸入)。將這兩個部分整合在一起教學,會一下子掃清學生在查字典時所遇到的“攔路虎”。
二、遺漏環節顯弊端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遺漏了兩個環節,在之后的閱讀教學的練習中顯現出一些弊端。
1、部首查字法與音序查字法的區別
部首查字法,可以是在閱讀課外讀物時來用,當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用部首查字法弄清讀音,幫助學生可以順利將文章讀下去。
音序查字法可以是在寫作時用,知道讀音卻不知道這個字該怎么寫或該用哪個字,這時就需要用到音序查字法。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刻意地強調到底何時采用何種查字法,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學中,學生都是一味地運用部首查字法,忽略了音序查字法的作用,在寫作時遇到生字仍然只會舉手問:“老師這個字怎么寫?老師可不可以用拼音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