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英英學古詩
(2)指名讀,交流讀懂的地方。
(3)讀一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師巡視指導。
可能會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舉”的意思?……
(4)小朋友,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說明大家都在動腦筋了。
那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2.學習第二層
(1)請同桌的小朋友分讀詩句與詩意,你讀一句古詩,我讀一句詩意,一一對應,想想剛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讀懂?(生交流,各抒己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2)小朋友說得真好,你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讀來理解詩句的意思,解決了問題,真了不起!齊讀。
(3)抽查學困生是不是真的讀懂了詩中字詞的意思。
(教師要用期待的心態、鼓勵的目光等待他們的進步,并要讓學困生感受老師與同伴的溫暖。)
3.學習第三層
(1)齊讀奶奶說的話,說說讀懂了什么。
(2)請學生簡要介紹李白,也可教師介紹。
(3)師生接讀最后一次對話
(三)引導體會,感悟詩句
(這個環節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
1.出示掛圖,什么時候天上的月亮這么圓、這么亮?
(元宵、中秋-----)
2.每月農歷十五的月亮圓又亮。你們說說中秋節的晚上是怎樣度過的?
3.假如這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么想呢?
4.古時候和我們不一樣,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中秋佳節,朋友們、親人們一起坐在月光下,說說話,聊聊天,吃月餅,多開心哪!可是,今夜,詩人李白遠離家鄉,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們團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詩人的心情已經不是那種心情了。看圖說說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霜一樣,環境是這樣的冷清。(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誰愿意當一回李白來朗讀這首詩?生加上動作配樂試讀。
(四)創設情境,體驗角色
1.課文學完了,文中的英英學古詩學得多好呀,你們想不想學著英英和奶奶的樣子也來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與同桌練習對話,要求把話說正確、說連貫。)
2.師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誰愿意與老師合作來演一演英英?(師指名一學生與老師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學生上臺來演一演,其余做導演。
4.作為導演,你觀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對他們說的嗎?
(師可以引導從說話的語氣是否自然、流利來評價。)
(五)學習生字
1.認讀“意、照、層、代”。
2.說說你有什么好辦法記這幾個生字?交流。
3.師范寫,生描紅、臨寫。
4.反饋寫字情況。
(六)課外作業
模擬課文對話形式回家與父母對話學古詩,可以是《靜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學過的其他古詩,如:《憫農》《鋤禾》〉等。
板書設計 :
3 英英學古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