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孔繁森 (三課時)
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曾經說過,每節課進入課堂之前,我都要醞釀一下自己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即指的是閱讀文本的感受、走進課堂與孩子交流的欲望、課堂中與孩子們精神上同構共生的享受。上完這節課后,我不禁產生了這樣的反思:教師要帶著感動進課堂,把自己與文本對話的感受通過大塊的語言描述再現情境,表達自己的情感。“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對話。”但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更多的是學生交流匯報自己與文本對話后的感受,而老師卻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學生與文本的碰撞,而少的是老師與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課前我們要帶著感動進課堂,課上,我們在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獲得自己獨特感受的同時,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英國學者羅素說:“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情感飽滿類的文章,我們可以通過大塊的語言描述再現情境,在表達自己情感的同時,幫助孩子更好地走進文本、感受文本,讓語言煥發動人的魅力,“煽”起學生內心情感的火焰。
我們要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對孩子的情感取向做出正確引導。教師與文本對話后的感動源于對教材的鉆研,源于對教材文本價值取向的較之學生一種更高層次的領會。閱讀教學中的師生間對話,更多的是一種感受的碰撞。如在有的孩子眼中孔繁森爺爺的生活是可憐的。的確,孔繁森的生活是清貧的,但他的內心感受是幸福的,因為 “給予永遠是快樂的”。這就要我們緊密聯系課文內容做引導。
教學反思:
這一課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干部。”怎么讓孩子能準確地找到并理解這句話呢?首先,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找出全文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為什么?接著,引導孩子們聯系實際,說說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是如何照顧自己的。通過回憶、發言,同學們都體會到了父母的關愛和辛苦。基于這樣的認識,再創設情景,請同學們想象練說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為三個孤兒所作的一切。從中,大家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然后,又請同學們觀察課文插圖,想一想,三個孤兒會對孔繁森說些什么,這樣一來,既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同時在教學當中還引入了焦裕祿、雷鋒等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跡,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孩子們更加深刻的體會這些優秀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激勵孩子們要以他們為目標,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也要為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同學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這樣環節結構緊湊,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