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各單元教材分析及備課參考
這樣的語文課是鮮活的,是學生所喜愛的。
(二)讓學生多動手,在實驗中學習語言。
這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主人公動手又動腦,最后有所發現和發明的事。前面已經講到課文主要以敘事為主,多處伴有人物動作,那么就讓學生多動手體驗一下課文中的實驗過程或成果,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深入理解課文。有的老師或許會認為語文課上做試驗是否會淡化語文的色彩,在這里我要提醒老師們的是,實驗確實能激起學生興趣,就看我們是否能將實驗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起來,做實驗目的是為學習語文服務。
比如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時,可讓學生帶上郵票親手撕一撕郵票,說說撕起來方便嗎?這樣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阿切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為人們帶來的方便。趁勢讓學生對阿切爾進行對話:阿切爾我想對你說……對阿切爾充滿了敬佩之情。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絲毫不影響學習。
教學《動手做做看》時,老師在臺上做伊琳娜做的那個實驗,找一條金魚,把它放進一個裝滿水的杯子,看看水會不會漫出來。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運用課文語言,邊看邊說老師做實驗的步驟,結果。當學生看到結果水漫出來了,跟郎志萬說的不一樣時,會發出驚奇的叫聲“呀,水漫出來了。”再聯系前文,讓學生讀讀郎志萬說的話“一個杯子裝滿了水,再放進別的東西,水會漫出來。如果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進行對比朗讀,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理解伊琳娜生氣的原因是認為郎志萬在哄騙小朋友,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能更好的讀出當時伊琳娜生氣的樣子“你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學生讀的時候感同身受。等于是將實驗后的這種情感遷移到了朗讀中。這樣做的好處還在于學生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
《充氣雨衣》是略讀課文,感到最難的是課文中提到的有些東西,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比如“氣囊、鐵絲圈、氣門兒、塑料膜、自行車內胎”我在上課時,學生一個勁的發問,就這個東西說了好多時間,不明白再畫,畫了也還是不那么明白。我想再讓我上一次課,我就搜集到這些東西,帶給學生看一看,那不就一下子明白了嗎?甚至還可以利用現成的東西帶領學生一起動手做個像小林一樣的充氣雨衣呢。那么這堂課的難點就解決了。
要上好一堂課就不能怕麻煩,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前準備,才能信心十足地去上課。有時候動手做做看就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教學每一課的注意點:
《動手做做看》課文語言比較淺顯,學生易讀懂。這篇課文主要訓練學生讀好對話,郎志萬向學生提出奇怪的問題,學生猜想原因時,為讓學生讀出學生回答時的真實感受,我就創設情境,再現課文情景:老師當郎志萬提問,指倆名學生分別回答“因為金魚身上有鱗。”“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發現學生扮演的角色很不錯,將天真無邪的樣子流露無疑。而且有很多學生躍躍欲試。這篇課文除了練習朗讀對話之外,課后還有一個寫話練習“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我要把想到的話寫下來。郎志萬是這樣說的“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伊琳娜聽懂了郎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為激發學生說的積極性,我是這樣說的:“伊琳娜多聰明啊,她聽懂了郎志萬的話,你和她比一比,你聽懂了他話的意思嗎?誰能說一說呢?”有些學生還引用了伊琳娜媽媽說的一句話:“不能光想,要自己動手做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