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
(4)撞擊說是課文第幾段
(5)因為… … 所以
5、 第三. 四. 五種說
(1)在第幾自然段
(2)自由讀三、四、五自然段起名稱。(板書)
6、學習省略號
師:同學們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知道了恐龍滅絕有五種說法,課文是不是只介紹了這五種說法?你是從那里知道的?他省略了什么?
五、 小組討論、拓展思維
1、師:恐龍滅絕還有很多種說法,我們就大膽展開想象,來討論吧。
2、學生匯報學習情況
六、 提升感悟
1、這么多種說法都有道理嗎?
2、閱讀課文五自然段
3、理解詞語:信服 “ 這些… …信服,至今…”
4、人類為什么解不開這個謎?
5、學習第一自然段
七、總結
恐龍是個未解之謎,同學們要努力學習、勤于思考仔細觀察、爭取做一個解開恐龍滅絕之謎的科學家。
課后仔細觀看書上插圖、想象恐龍王國往日的光輝、借給父母聽。
課后反思: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單元的最后一課。在學習前面課文的時候,學生都很好奇的看這篇文章。“終于講到這里了。”“我最喜歡這篇課文了。”……學生們不約而同的說。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篇老師和學生都很喜歡的課文。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學生是個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對同一文本的感受也會各不相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學生整體感知后讓他們說說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在交流中,學生的理解更深刻了,體會更豐富了。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大膽猜想恐龍滅絕的原因。除了課文的種種猜想,你還有什么想法?以此來刺激學生的想象細胞。在課堂上,學生們滔滔不絕、妙語連珠。把自己在課外知道恐龍的知識全部拿了出來。使我很驚奇的是,連我們班平時不太愛發言的、膽小的劉陽也大談起來。最使我感到驚奇的是我們班有兩個男學生因為意見不一致,竟然站起來臉紅脖子粗的爭論起來。在這個時候,我發揮了聽眾的作用,任他們喋喋不休。全班同學也各自站成了兩派。儼然是一場辯論賽。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的課堂吧。
本課我也犯了一些小錯誤-----就是詞語的理解。我沒有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對較差生肯定有理解障礙。象“孵出”“哺乳”“撞擊”等詞語,我應該著重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