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教學案例及評析
(三)自主感悟,品讀體會
1、自由讀古詩,了解詩意。
2、小組討論交流:
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詩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說詩人小時候離開了家,老了又回來了。
師:講得真不錯,請大家仔細找一找:在第一行詩中有幾對反義詞?
生:少——老
生:小——大
生:離——回
師: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離一回,整整幾十年了,變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師:從哪兒看出來?
生:鬢毛衰。
師:鬢毛在哪兒?摸一摸。
師:誰來說說“鬢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頭發白了。
師:同學們,假如你是詩人,回到久別的家鄉,心情會怎樣?
生:高興
生:激動
品讀一、二行: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指名讀、齊讀。
師:你還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見了詩人,不認識他,笑著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師:說得真好。質疑:為什么不認識他呢?
生:因為詩人離開家鄉時,這些小朋友還沒出生。
生:詩人小時候的小伙伴現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師:難怪兒童相見——
生:不相識
師:笑問客從——
生:何處來
師:小朋友把誰當成了“客”?
生:詩人
師:詩人是客人嗎?如果你是詩人,心里會怎么想?
生:傷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們之間會說什么?
生(小朋友):老爺爺,請問你是哪里人?從哪兒來呀?
生(詩人):小朋友,我也是這里的人,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鄉了,現在終于回來了。
品讀三、四行:(讀出傷心、無奈)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指名讀、齊讀。
4、教師小結:是啊!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詩人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家鄉的小朋友已經不認識他了,真是感慨萬千啊!
5、再讀古詩,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自由讀、男女賽讀。
評析:古詩重在誦讀,在充分讓學生的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抓住“少—老、小—大、離—回”三對反義詞及“客”字的引導感悟,學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詩,一切水到渠成。
(四)積累背誦,拓展延伸
1、自由背誦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外積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評析:
由課內到課外,不為教而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使中華傳統文化能很好的傳承下去。
三、總評及反思
上完了整節課,感覺學生學的輕松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愉快,古詩的教學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1、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開放的富于情境的學習環境。
古詩所描述的是古時候的人和事,是濃縮的幾個字,十幾個字,必須借助圖畫等有效的輔助手段,創設詩中描述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通過看、讀、說、演等一系列的活動來體會感悟。
2、突出以讀為本,落實“讀準——讀出韻律——讀出感情”三部曲。
在讀中鞏固生字,在讀中了解內容,在讀中體會情感,個別讀、范讀、齊讀、賽讀、引讀多形式、多方法,一切盡在讀中。
3、抓住“詩眼”,突出學生自主。
詩意的理解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學中切忌老師包替講解,而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詩眼”,引導點拔,學生方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