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設計
【在對比閱讀中感悟文中對野薔薇描寫的作用】
1、先讀原文,讀完后讓學生自由談感受。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2、去掉具體描寫森林景色和野薔薇花的句子,用課件顯示改編后的課文,啟發學生說說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把這些句子從原文中找出來,先讀一讀第一、二自然段中的有關句子,說說讀后的感受;再讀一讀寫大雨中的野薔薇的句子,說說讀后的感受。
3、引導在討論中探究,感悟課文描寫野薔薇的作用:被鈴蘭花簇擁著的野薔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薔薇卻顯得嬌嫩弱小。小薩沙用雨衣保護野薔薇固然有媽媽的啟發和鼓勵,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的關愛和保護的童心。沒有這美麗而弱小的野薔薇,也許難以真切地表現小薩沙那顆純真的童心。(這是一個難點,教學中不必追求準確完整,關鍵是引發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探究的積極性。)
【在指導學生朗讀三個問句中感悟薩沙的心理】
1、讀薩沙的第一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怎樣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和“呢”,重音突出“為什么”。在朗讀中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的做法而發問的心理。
2、讀薩沙的第二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朗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語調先降后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薩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讀薩沙的第三問:
⑴ 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朗讀。
⑵ 指名朗讀、齊讀。朗讀時稍帶一點反問語氣。在朗讀中感悟薩沙認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這樣的心情。
【學習目標】
1、認識“弱”等14個生字,會寫“撲”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問好、嘆號、表達不同的語氣。
3、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課件。
2、鈴蘭花、野薔薇的精美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同學們非常喜歡熟悉自己的同學,你覺得在我們班誰最弱小?(及時糾正學生對弱小的理解偏差)
2、剛才被同學認為弱小的孩子,你們同意自己是弱小的嗎?
二、初讀感知
1、自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互相檢查識字情況。
3、指名朗讀課文。
4、質疑指導:
讀了這篇課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三、精讀自悟,合作學習
1、分小組合作學習,先認真讀課文,針對剛才的問題進行討論。
2、估計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薩沙為什么被看作是最弱小的?
媽媽和托利亞是怎么對待弱小的薩沙的?
媽媽是怎樣解釋最弱小的?
薩沙真的是最弱小的嗎?
媽媽為什么說薩沙是個勇敢的孩子?
媽媽為什么表揚了薩沙?
3、小結:
雖然薩沙在他的家庭中是最弱小的,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好多好多比薩沙更弱小的生命。比如像文章中的薔薇花,就需要我們人類去關心、去善待。如果我們能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那我們就是強者,一個勇敢者。
四、表達訓練,擴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