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生活中的食物
(2) 學生相互評價設計的食譜。 相互比較評價出設計合理的食譜,進行肯定,對不合理的食譜進行完善、修改。
(3) 根據交流和評價的結果,更加完善自己設計的食譜。
四、 引導學生統計進三天的食物品種,對照設計的一日食譜,改正自己的飲食習慣。
(1) 統計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
(2) 根據自己統計的結果與設計的一日食譜進行比較,找出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是營養的結構和食物的數量。
(3) 相互交流,說出改進的理由。特別是自己平時愛挑食偏食的同學改進飲食習慣。
五,總結
6、食物的消化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體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體內的主要消化過程。
2、知道如何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
3、回顧進食過程并閱讀相關資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對人體消化器官的研究結果。
5、意識到現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面包、水果、純凈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課件、消化過程的資料
教學重點:認識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體內的消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新知引入
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進入身體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體的消化器官
(1) 問: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們身體的什么部位嗎?我們用吞咽食物來體驗并推測消化器官的消化過程。
學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頸部等部位,體驗食物在身體的運動過程,吃進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細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時的感受。
三、認識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圖的課件,閱讀課文中的資料,認識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說一說,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體中指出來,看看它們是什么樣?
(3)小結;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口腔在人的頭部,內有牙齒,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 是口腔到達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進入體內的食物首先到達這里。小腸在腹腔的下部,連著胃余大腸,大約5——6米長,彎彎曲曲的。大腸比較粗,下端余肛門連接,肛門是糞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寫消化器官
(1)在書中填寫流程圖。
(2)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來表述
五、進行飲食衛生教育
(1)問:消化器官是我們人體的重要器官,應該怎樣做保護好它,使身體更健康?
(2)學生討論,然后歸納出基本方法。
(3)小結:保護消化器官要做到: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定時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飲暴食;這會增加胃腸的負擔,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后不要立即寫字,做劇烈的運動。
六、總結拓展
7、食物的變質
教學目標
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延長食物保質期的方法,并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
2、認識生活中變質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變質的原因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變質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學衛生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1、一組變質發霉的食物,如;米飯,饅頭,爛水果、變質的肉等,一組是沒有變質發霉的食物。
2、香蕉變質的過程圖片。
教學過程
一、比較認識變質的食物有哪些明顯的特征
1、出示兩組食物,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比較,
要求:充分應用感覺器官來觀察比較變質食物的特點,將變質的食物與沒有變質的食物充分的進行對比,(嚴禁用口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