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變成芽》案例分析
“那是什么?”“好像是幾顆豆子!”“不是,是各種種子!啊,也不是的,是種子長芽了!”“啊,是的!你看、你看……”課前準備時,一組配有悠揚音樂的圖片在大屏幕上任意地播放著。進來的學生看到了,嘰嘰喳喳地討論著,他們看到我進來了,靜了一下,但是看到老師好像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又用驚喜的語氣小聲地討論著……
這是《種子變成芽》上課前的一個小插曲,當上課的鈴聲響起時,學生沒有端端正正地坐好,但是他們的情緒很好,看著這種情景,微笑掛在了我的臉上!“小朋友們,春天的氣息你們聞到了嗎?”伴著他們清亮的回答,這一節課開始了!
背景分析
《種子變成芽》是三年級科學(下)中,植物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的設計目的是想通過引導學生種植、培養一株植物來了解這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并且以這種植物為載體,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起一個認識植物的“模型”,讓這個“模型”去引導學生認識其它植物,成為學生與植物親密接觸的一個開端。因此作為植物生長過程的第一個步驟,本課時對于后面幾課的學習,甚至是對于整個單元的延伸都有著較大的引領作用。
而眾所周知,種子發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怎樣讓學生在一節課中體驗到一種生命的萌發,一個種子變成芽的過程,并且把這種情緒延續到今后幾課的學習,是我一直思索的問題!
過程分析
課前十天的小任務:用你覺得最好的方法任意播種。
在教材上,播種是學完這一課時后的任務。但是考慮到城市學生,真正見過種子變成芽的小朋友是極為少數的,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在課前提前布置了這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先去嘗試一下。這樣,一方面播種發芽成功的小朋友的小成果可以從視覺上給其他學生帶去播種的渴求,另一方面沒有發出芽的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
教學流程:
一、課前引入:種子變成芽各階段的圖片展示。
這個過程作為課前情景的一個創設,不是刻意地讓學生去接受些什么,只是讓學生在思想上有一個潛意識的滲透,結果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記得情緒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知過程和情意過程,而人的情緒感情又可以促進或阻止人的認知過程。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下,認知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是思維敏捷,反應積極。
“你們怎么會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呢?”我故作驚訝地問道。
“種子發芽了!”“種子在呼吸!”“小生命在生長!”……一連串出乎意料的回答,讓我們的種子頓時變得生動!于是很自然地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1、交流播種情況,認識各種不同的種子。
已發芽的小朋友驕傲地把他們的小成果帶到了展示臺前,“你用什么種子播的種,能描述一下它的樣子嗎?”
“黃黃的,橢圓的,還是可以吃的……”
“呵呵!”小朋友們聽了都善意地笑了!
“小小的,旁邊還有一個小黑芽呢!”興致正高的一個小朋友早已忘了舉手為何物,早早地喊著幫他作了補充!我沒有批評他,這是孩子情感最真實的表現,不是嗎?
“這是什么種子呢,你們能在你們的桌子上把它找出來嗎?”
同組的小朋友一起擁向了桌上放各式種子的小碟子,“是黃豆,是這顆!”“是嗎,我認識這顆,是綠豆……”小朋友們自然而然地已經關注起了其它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