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變成芽》案例分析
想說的一句話
在科學探究的路上,看著他們驚喜,看著他們疑惑,看著他們成功,看著他們失望,看著他們在蹣蹣跚跚中生成、建構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所有的這些,堅定了我在新課程的路上不斷前進的信心、決心!
課題 3-1種子變成芽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在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領悟珍愛生命的意義,知道愛護花草樹木。
2、 在種植活動中,促進學生間的相互配合和交流,使他們學會與人合作。
3、 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栽培植物的正確方法;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教學重點 學會用數據、圖畫、語言描述等方法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運用整理信息的方法發現事物變化的簡單規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種子、自帶種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土。
教師準備:提前一周播種;為每組準備一盆初出芽的苗;浸泡過的鳳仙花、黃豆、玉米和小麥種子;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談話:如果老師問一粒種子種進土里會發生什么變化,大家怎樣回答?會發芽、會長高、會開花、會結果……很好。但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們認識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實、數據來說明植物的一生。所以要實際種植一株植物,堅持觀察、記錄,最后通過分析研究觀察記錄,用事實數據科學、準確地說明這株植物的一生。
活動:觀察種子。
•從各種種子中認出鳳仙花的種子,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說出各種種子的名稱,說不出名稱的由老師告訴。二是描述鳳仙花的種子,把鳳仙花種子同別的種子進行比較,說明鳳仙花種子的形狀、顏色、大小。
•剖去種皮,觀察種子內部。鳳仙花種子小,種皮不易剝離,用放大鏡也難看得很清楚所以提供浸泡過的黃豆、蠶豆、玉米和小麥和種子供學生比較。看鳳仙花的種子同哪種種子相似:有皮有兩瓣、有小芽。玉米、小麥種子是沒有兩片子葉的。
教學過程推測種子種到土里以后會怎樣長。一是推測種子的各部分可能會怎樣變化(先是根向下長,后是莖往上長)。二是預測過多少天種子會出芽(發芽時間為5~7天)。推測的直接目的是促成學生能動地進行觀察。
活動:播種。
•先讓學生說說怎樣播種、種多深、怎樣澆水。再以小組為單位在花盆里播種,在盆上做上本組的標記,放在學校由各組同學輪流管理,每個學生帶種子回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地栽或盆栽。
•做記錄,先看清"鳳仙花生長發育"表一共要記幾次,看清播種活動記在哪一欄后再記錄。
活動:想辦法看到種子在泥土里的變化。
•讓學生觀察老師提供的鳳仙花苗,說明我們看不見種子在泥土里怎樣長出苗,讓學生猜測種子在土里可能會怎樣變化,用什么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然后按教材上的方法、步驟做實驗。
如果學生沒有想到用紙巾,可以不用,但注意每次澆水要沿杯壁澆。
•在四種種子中,鳳仙花、黃豆的芽為一對子葉,玉米、小麥的芽為一片子葉。
以上兩項活動合并進行,更便于組織教學。可以先討論明確播種、做種子萌發實驗的方法,再動手播種、做實驗。
活動:種子長出芽以后的觀察與記錄。
這項活動是學生在課外進行的,課內的任務是通過討論明確觀察什么、怎樣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