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變成芽》案例分析
“這是什么種子長成的小苗,竟然已經長這么大了,真不簡單!”我故作夸張地展示了一棵長勢正旺的蠶豆苗,成功而又不留痕跡地拉回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力!
“是蠶豆!”“就是扁扁的,綠色的那個!”“就是這顆……”一個小朋友干脆舉起了他在桌子上找到的種子!
“是嗎?小朋友們真不簡單,桌子上還有那么多的種子你們都認識嗎?”“誰能描述一下你最熟悉的一種種子,讓其它小朋友來猜猜它的名字!”
“我能!”“我來!”“我……”望著小朋友們舉到站起來的小手,不認識種子的小朋友,還能不急嗎?
在這一活動環節中,我沒有說“我們來認一認種子”,“我們來描述一下各種種子”,我也沒有說“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但是在開放的環境中,在找一找、猜一猜中,在那一株株充滿綠意的小苗的牽動下,在無意識中,所有的目的都達到了!
2、小組解剖種子,比較認識種子的內部特點。
在經歷了前一個活動后,大多小朋友都比較激動,這么一顆顆看起來平凡的種子,竟還能變得那么有生命力!看著種子,再看著發芽的小苗,他們想知道些什么呢?
“種子是怎樣長大的?”“種子真的能長那么大嗎?” “種子里面有什么呢?”……
順著他們的思路,“是啊,種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
接下來的解剖種子的活動,小朋友們異常地投入!而且在解剖時我在數量上進行了限制,小組四位同學每人選擇分發到的四顆不同種子中的一顆進行解剖,并讓他們在完成以后比較一下組內小朋友種子的異同點。
在實際操作中,解剖種子數量的限制并不是剝奪他們更多動手的機會,相反地我們知道:在小組活動中,性格外向、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無疑會成為主角。有時幾次活動下來,有幾個學生事實上只是旁觀者而已!而每人選擇一顆,他們卻很自然地進行了協調……再有讓他們比較異同的活動,比較不是目的,既然各位小朋友的種子是不同的,他們自然對其他小朋友的種子充滿了好奇心,怎能忍住不去仔細看一看,比較一下?在比較中,對種子內部結構觀察的任務就水到渠成了!
3、推測種子各部分的變化情況。
小學生的耐心是有限的,種子種下去,第一天他們充滿期待,第二天他們滿懷希望,第三天他們就有可能忘了去看,怎樣延續他們對種子觀察的投入呢!
“你們能先來猜一猜嗎?種子播種以后大概過幾天會出現變化,它的各個部分會出現些什么變化呢?”我展示了種子發芽過程的簡圖……
低段學生的好奇心是很強的,猜一猜,他們的興致很高!并且他們的推測讓他們更有一個期待、比較、證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或驚喜或失望,但相同的,他們全情投入,經歷了一個能動的等待與觀察過程!
4、播種。
播種是以后一切活動的起始,怎樣讓學生正確的播種是極為關鍵的。種子的成長需要哪些條件?小朋友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說出像陽光、水份、土壤、空氣等比較泛泛的條件是不在話下的。但是,怎樣讓學生認識到那些細節問題呢?一味地追問:“你能說得更仔細點嗎?”“你還能補充嗎?”這樣的問題甚至讓有幾位小朋友摸不著頭腦!
這時我想到了“歸繆法”,“下面老師就用小朋友們的說的方法來播一下種……”我拿起了一個小花盆,把幾顆種子放到了盆底,加入泥土,倒進大半杯水……“這幾天陽光很明媚,我決定讓它‘住’到陽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