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變成芽》案例分析
“不對!”“這樣不行的!”“這樣會死的!”下面的小朋友一看、一聽,急了!
“為什么不行呢?你認為應該怎樣?”我故作疑問。
“種子放得太深了,長不出來的!”
“這么多的水,會淹死的!”
“在花盆下面挖個洞,讓水流走……”有的小朋友已經出起了主意!
“太陽也不能曬太多!”
……在嘰嘰喳喳中,有的小朋友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我的種子爛掉了!”“原來種子也要呼吸!”“我要再種一次……”
“想再親手播種一次嗎?”我問道。不用聽回答,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行動了!
5、討論怎樣記錄種子的成長信息。
種子播種以后,接下來就是一個長期的觀察和記錄過程,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科學的學習態度的最佳載體。觀察什么,怎樣記錄無疑是學生良好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生成的一個渠道。
“看著這盆還冒著泥土清香的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種子是怎樣長大的!”“它什么時候開花?”“它每天會長多少?” ……
在前面環節的引導下,小朋友們都說出了心中的渴望!
“畫下它的樣子!”“寫日記!”“拍照!”……“給它拍錄象,做成一個電視……”他們又一下子“蹦”出了許多記錄的方法!
一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沒有刻意去引導些什么,但孩子們在一個個他們感興趣的小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他們的想法,積累了他們的求知,激發了他們的創意!
“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的,而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建構而成的!”我沒有在學生交流討論后,給出一個固定的記錄成長信息的“模板”,最后小朋友們的記錄結果可想而知,可能不盡人意,可能花樣百出,但是相對于個性的張揚,思維的撞擊,哪一個更為重要呢?
6、適當延伸。
在下課鈴聲響起時,每一個小組得到了老師送出的各式種子。在經歷了一節課的學習后,學生對于怎樣播種必然有了更好的認識,所以對于最后老師送給小組的種子,也有了特別的意義。再播一次種,既是本課的學習小結,更是本單元下幾節課的延伸!
一點遺憾
在學生播種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竟然把前一活動環節已經解剖過的種子種下去了,看到這個現象,我作了如下的引導:
“大家覺得種子的外皮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取暖,就像種子的衣服!”“可以吃!”“可以保護種子!”“我覺得沒有用!” ……
他們的回答層出不窮,最后我小結:“有些小朋友說對了,它可以保護種子,既然這樣,我們能用沒有種皮的種子播種嗎……”開始這樣處理時,我覺得挺好的,幾分種的討論與小結,小朋友沒有用裸露的種子播種了!
但是事后反思時,我發現了問題。因為再回頭看他們的回答時,我發現他們對于種皮的作用實際上是非常模糊的,說對的小朋友很大程度上是“蒙”對的,我的小結只是形式上,事實上我是把已有的知識簡單地“灌輸”給了他們!為何不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一下呢?為什么不讓他們在種的過程當中,去發現種皮對于種子的意義呢?為什么不讓他們從類似“為什么沒有種皮的種子不能長大?”的問題中去建構、生成他們對種皮的理解呢?我很遺憾!
“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知!”“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頓時出現在我腦海中的話,引起了我長時間的思索。優秀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想,創造出最豐富的能動空間,讓他們能夠展開想像的翅膀,在探究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