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教案
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
【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
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
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
二、設計“水鐘”:
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
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
三、做一個“水鐘”:
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標出時間刻度。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
四、用水鐘計時:
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
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
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4、實踐嘗試、改進。
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
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鐘:滴漏?刻度?
使用水鐘:準確嗎?
改進水鐘:哪些因素?
5、機械擺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么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過程與方法:重復觀察和測量擺鐘每分鐘的擺動次數;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理解重復進行實驗的價值;感受探究計時工具的快樂。
【教學重點】動手制作一個單擺并觀察和測量單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教學難點】通過觀測理解擺的等時性。
【教學準備】擺鐘一個或擺鐘的錄象、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鏍帽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幾種古老的計時方法,如:太陽鐘、水鐘等。同時指出還有很多類似的計時方法,如:一柱香、一個沙漏等等。
2、師:雖然計時方法很多,但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揭題:機械擺鐘。(板書課題)
二、觀察鐘擺:
1、師出示擺鐘,設疑:擺鐘計時為什么可以這么精確呢?
2、觀察討論:擺鐘是怎樣來計量時間的?
3、測量:用秒表測一測:擺鐘的擺每分鐘擺動幾次?
4、集體測量一次后反饋,問: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嗎?
5、討論:課本中的記錄表為什么要讓我們測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觀察我們的鐘擺:
1、師:我也做了一個單擺(出示單擺),它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
2、學生猜測后,師帶領學生集體測量三次。
3、設疑:是不是所有的單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都是一樣的呢?
4、老師給你提供鐵架臺、棉線、鏍帽,你能做一個擺嗎?
5、小組合作制作一個單擺,并開始測量固定時間內,單擺擺動的次數。(課本記錄表上的時間間隔可以讓各小組決定,只要相同間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