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案集體備課3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蝕了?什么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交流、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思考: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后閱讀單元資料庫,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板書設計:
7.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侵蝕 形成 河道
沉積 形成 平原
第八課 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tài)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
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tài),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提醒人類活動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減少因自身活動帶來負面影響。
認識到土地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模擬實驗,檢驗自己的家園能否經住暴雨的侵襲。
【教學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反思,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長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盤子)、土、報紙、塑料薄膜、小鏟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泡沫塑料等。
教師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侵蝕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變了地形地貌,同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人們想辦法盡可能地減少侵蝕。出示預防水土流失的圖片。
2、今天我們就運用我們在這個單元所學的知識,在一個大水槽里建造一個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選擇地形中的一個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將來臨,我們的家園能經得住風雨的襲擊而不被破壞嗎?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比一比吧。
二、設計和建造我們的家園
1、我們建造什么樣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選擇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組討論并畫出設計圖。
2、全班交流展示設計圖,并描述為什么這樣建造地形,解釋為什么這樣選擇家園的位置,以及選擇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預測暴雨過后,我們的家園會怎樣?
三、暴雨對我們的家園有什么影響
1、思考:在實驗中,每組的什么條件應該保持相同,為什么?
2、學生進行比賽實驗:用噴水器裝水模擬暴雨降臨,觀察自己的家園能否經得住暴雨的襲擊。
3、交流討論并評價比賽實驗結果。
4、反思:如果重新設計建造自己的家園,我們會對地形做哪些改進?我們仍將房子建造在最初選擇的地方嗎?為什么?我們將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總結、拓展延伸
1、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力量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自身在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時,會對我們造成哪些災害?
3、調查一下,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防止這些災害的發(fā)生,以及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危害。
第四單元 運動和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運動有不同形式,如滑動、滾動和反沖運動。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
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反沖力和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