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六年級上冊《數字的用處》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數據世界
1.通過熟悉的事物從多個角度感受大數,能夠了解較大數據所提供的信息,發展數感。
2.體會“將整體化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過部分的數量估算整體的數量”的估算策略,能進行簡單的估算。
3.了解收集數據的常用方法,并嘗試收集一些數據。
4.綜合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內容建議教學課時數:
數字的用處
1.經歷設計編碼的過程,體會數字在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中的作用。
2.能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一個“編號”中某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正負數(一)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
2.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知道正負可以互相抵消。
正負數(二)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進一步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體會“0”是相對的。
2.會畫折線統計圖描述事物的變化情況。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數據世界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大數的意義、估算、收集數據等內容。本節內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回顧和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了解較大數據所提供的信息,能對生活中遇到的數據自覺地、合理地加以解釋,這一意識和能力對于現代社會的公民是重要的。教師可以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更為適合學生的情境,鼓勵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大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專題選擇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強烈地震并引發海嘯”的情境。教材圍繞這一情境提出了數據“500萬人”,500萬人有多少,500萬人缺乏基本的生活所需意味著什么,教材為此提出了兩個問題。(1)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那么,500萬人每天大約需要250萬千克大米。250萬千克的大米到底是多少呢?這一問題關注的是 500萬人每天所需的糧食,如何理解250萬千克大米這個數據呢?教材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對大數的感受的過程,使學生在以前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我們往往將大數與熟悉的事物進行比較,從多個方面去描述這個數據。教材安排了一個小組活動。當然,借助于學生熟知的事物來感受大數的方法還有許多,如下面的做法:250 萬千克,也就是2500噸。如果一個學校有師生1000人,那么這些食物夠這個學校的師生用5000天,約13年半;一袋大米重25千克,2500噸需要裝10萬袋,一輛卡車一次如果運100袋,那么,運送這些大米需要1輛卡車運送1000次…… 在這個問題的教學中,重要的是使學生體會估計大數的方法。因此在提出250萬千克這個數據后,教師可以提出“這個數據到底是多少”“如果你要向別人說明這個數據,你準備怎么辦”等問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引發他們的思考。在學生提出多個估計大數的角度后,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進行估計,并將教材中提供的活動有機地結合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計算不是這一內容的主要目的,教學中應避免將這部分內容處理成單純計算的活動。學生在計算時可以使用計算器。
數字的用處
數是數學學習的基本內容,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數可以用來表示一類集合的數量,可以用來表示一群事物的順序,可以用來表示測量的結果……特別地,在數字化的現代社會,數更是人們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大至國際間軍事情報、經濟信息、科技動態的密碼傳遞,中至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車輛牌號、身份證號的表示,小到學號、房間號,可以說數字無處不在。因此,教材安排了“數字的用處”,從另一角度讓學生了解數字在編碼中的應用,鼓勵學生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進一步認識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學生已有借助不同的數字對人或事物進行區別的經驗,如,運動會上對運動員編碼、學校生活中的班級號、每個人的學號、日常生活中的電話號碼等。教材首先設計了一個為六年級每位同學編一個號碼的活動,目的是說明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區分事物。教學時,可以由淘氣和笑笑的討論入手,結合試一試中的第1題,引導學生討論,要想能從號碼中區分出是哪個班、在班內的學號是幾、是男生還是女生,應當怎樣編。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編制號碼的規則與希望傳達的信息有關。這里關注的是使學生體會到數字對于表達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學生的編碼只要合理都應給予肯定。教學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充分交流每個人的編碼規則,說說每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