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與課堂教學同道——《生活中的比》教材分析及課堂教學剖析柳州市駕鶴路小學 周文潔
一、把握學科本質,學科內涵要實。
(一)單元教材分析,整體把握教材。
《比的認識》是學生已經學過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主要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簡、比的應用,重點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概念,體會比在生活中的應用。
對于“比”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比的概念是數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價值和意義是教材內容的核心思想。教材密切聯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長方形的長和寬”、“速度”、“水果價格”等直觀背景和具體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更能使學生體驗比的意義,使學生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比的化簡,重點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對“商不變的規律”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兩個知識的遷移,發現比的基本性質,掌握比的化簡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體會化簡的必要性。
比的應用,教材提供了豐富現實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比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本單元教材編排特點:1、由直觀到抽象,讓學生在現實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2、運用知識遷移體會比的性質。
(二)學生基礎知識分析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對于比的認識,學生在低年段學習時已經有一定的認識,但基本上停留在比誰多、比誰少的層次上,和本單元學習內容有區別。但學生能夠較好利用除法知識解決生活中求表示兩個數量關系的問題,這對于抽象出比的意義奠定了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要提供學生直觀的密切聯系的情境,引發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討論思考,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意義。
(三)全面、準確、有層次性地把握知識點
顯性知識:
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比各部分名稱、比值的計算方法及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隱性知識:
本部分重點知識是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但是,其隱性知識教材并沒有直接列出,這需要老師們去認真鉆研教材。比分為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單位名稱相同,如探究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這一類屬于同類量的比;情境中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總價與數量的比,這一類單位不同屬于不同類量的比,可以形成新的量,但都要具有實際的意義。
對于比的概念這個知識點,我們要從3個層次去把握本質。第一個層次,直觀層面。在照片像與不像的情境中,通過探索長方形長和寬之間的關系,體會同類量的比。第二個層次,在“速度”與“買蘋果”的情境中,體驗不同類量的比。第三個層次,是在前兩個層次的充分體驗的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意義。
(四)有層次性地開展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有層次的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本質,理解概念的內涵。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材呈現了淘氣的5張圖片,讓學生觀察哪張與圖a比較像,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與自己生活環境、已有知識經驗密切相關、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時,運用直觀操作,拉動照片讓學生觀察照片的變化效果,讓學生親歷目睹照片變形、像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四張圖片,與圖片a進行比較哪幾張比較像,并用“像”“不像”“變形了”等自己語言的敘述,使學生對長與寬的關系產生直觀感受。從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設懸念:“為什么圖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