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圖形放大縮小”“速度與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這樣處理更能讓學生體驗比的意義、價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學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借助“圖形放大縮小” “速度與價格”等情境,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思路
本課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方面有以下幾點思考:
1.精選典型情境,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學習比的必要性、比的意義。
教材中提供了四個情境,每個情境都是同時出現兩組、三組或四組相對應的量進行研究,最后對比的結果進行比較。考慮到過多的情節不便于學生集中精力對問題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討論,因此,我選取了“水果價格”“圖形放大縮小”兩個情境,一個是生活情境,一個是數學情境(在數學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幾何);一個是不同類量的比較,另一個是同類量的比較。每個情境只研究一組相對應的量的變化規律,這樣處理更能凸顯比的意義和引入比的必要性。其他素材和任務可以在后面的課時完成。
2.聯系數學史料,借助比號的寫法溝通比和除法、分數的聯系和區別。
3.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體會比的意義;
2、能用口頭表述兩個量的比;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想介紹一位小朋友讓大家認識,你們想知道她是誰嗎?這位小朋友現在沒來,但是老師帶來了她的相片,大家想不想看?(出示圖a)
二、情境體會
(一)情境一
1、出示情境一圖片,學生觀察圖片,說說自己的看法。
師:我還準備了四張,想看嗎?(再出示其余四張)
師:看到這些圖片,你有什么發現呢?
生1:我發現這些圖片有的大,有的小。
生2:我發現這些圖片有些很長,有些很短。
生3:我發現這些圖片有的比較像,有的比較不像。
師:如果與圖片a為標準,其余四張哪幾張與圖a比較像呢?
生4:我發現了圖片b、d和圖片a比較像,而圖片c、e和圖a比較不像。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這些圖片。(演示課件驗證像與不像)
師:這些圖片為什么有的與圖a比較像,有的不像呢?這里面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