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3
正是基于上述對“空間與圖形”教學的認識,所以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關注了以下幾點。
1、學生原有認知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基礎。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就拿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來說,學生幾乎從出生以來天天都要和這些形體打交道,加之在第一學段時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避免由教師一步步帶領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而是先讓學生說說看:對于長方體,你已經知道了有關它的那些特征?這樣結合觀察,將學生大腦中對長方體特征的感性化、模糊化認識初步挖掘、梳理出來。從而也為后續的、充滿趣味性與活動性的探究驗證活動做好了準備。
2、通過多種途徑凸現對空間觀念培養的重視。
空間觀念是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的豐富幾何知識經驗出發,從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途徑應當多種多樣。在本節課中,我先演示從二維到三維空間的轉換初步培養空間觀念,然后又通過挖掘學生原有認知激活學生對“長方體”的初步認識,之后通過學生一系列的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徑豐富學生對空間觀念及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認識。在這當中,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有時甚至其到了實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關注這些感性化的途徑的同時,我并沒有讓學生的認知僅僅停留這一層面上,而是再次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結合以往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通過分析和推理進一步從理性的高度認識了它們的特征。
3、體現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知識的應用價值,僅僅停留在“生活當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都做成長方體、正方體”是遠遠不夠的。從教材編排中可以看出,教材是將認識和求表面積分為兩節課進行的。試想一下,學生如果學完了整整40 分鐘,結果還不知道自己所學的知識到底有什么用,那學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將是盲目的、被動的。因此,我在課堂將結束時設計了讓學生嘗試求出包裝紙的最小面積的練習,從而使學生恍然大悟:原來今天學的知識這么有用。當然這里并不需要展開對面積的具體探究,因為學生中有很多求的是面積,也有一部分求成了體積,而這恰恰是留給下一節課學生開展辯論的很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