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學設計
情境二:同學們,你們在美術課上學過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綠色嗎?綠色是怎么調配出來?(板書:黃+藍——綠)
【策略說明:根據武秀華老師的建議“盡量簡約,盡量直奔主題,不要做過多的渲染”,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二、實驗操作
1、動手操作,調配綠色
師:今天,咱們就用這兩種顏色調配出綠色。(每組準備了藍色和黃色顏料,一個小量杯,一個大量杯,大量杯上貼上組號)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配;各小組在調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種顏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黃色與藍色顏料,記錄下數據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攪拌。組內先進行分工,然后再動手操作,看哪個小組的動作最快。
(學生動手操作,老師進行指導。)
配好之后,小組長把調好的綠色放在前面一字排開,并將數據寫在黑板上統計表中。
【策略說明:數學內容的呈現應該是現實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就地取材,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充實到教學中去,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調配綠色是現實而有趣的學習活動,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是樂于參與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動沒有給學生規定統一的數據,目的是讓學生在自由活動的過程去觀察和發現不同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2、觀察發現,得出結論
(1)觀察。師:結合這些數據,再觀察這些綠色,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會發現,同樣是用黃色與藍色配,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
師:為什么每組都用黃色和藍色的顏料配綠色,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呢?結合數據自己先獨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調配的綠色可能會出現如下情況:
① 所有的小組所用的數據都不一樣,則所配出來的綠色各不相同。學生可能會說所取的黃與藍的量不同,所以顏色不同。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如果沒有,再出示黃與藍體積比為3:2的大小兩杯綠色,量不同,但顏色卻相同,以此引發學生思考。
②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完全相同,則這幾組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這種情況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每組所取的黃色與藍色同樣多,如20ml的黃色和20ml的藍色,即黃色與藍色的比為1:1,還有一種是每組取得黃色是相同的,藍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組都取20ml和黃色和30ml和藍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③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不同,但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即每組所取黃色與藍色的比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2)得出結論。師:用什么辦法使各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樣的綠色呢?
根據以上的數據,學生很有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藍色和黃色的量同樣多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但如用此方法,則只能調配出一種綠色來,答案有局限性;學生也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黃色一樣多,用的藍色也一樣多,如每組都用10g黃色和30g藍色,但用此方法,每組必須用同樣多的量,如果有的組根據需要想多配點,怎么辦?答案也有局限性;學生可能會想到,每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是一定的,如每組的黃色與藍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