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片段及評析
【評析: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教者引導學生使用多種方法自主研究圓柱,將學生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避免了教者一味講解的枯燥。在引導學生認識完圓柱的一些基本概念后,展開對于圓柱兩個圓形底面完全相同這一特征的驗證,該過程中,把多種方法一起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多種途徑進行探究,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片段三:通過旋轉,深入探究。
(多媒體分步顯示長方形繞軸旋轉)
師:其實,通過旋轉,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圓柱。大家想不想來細細研究?請看屏幕。注意觀察a點和b點在旋轉后,分別形成了圓柱的哪個部分?
生:圓柱的兩個底面。
生:我覺得是兩個底面的周長。
師:我們用手摸一摸形成的部分,是圓柱整個底面嗎?(注意指準兩個底面圓周。)
生:(肯定的)不是,是圓周。
師:長方形的這一組對邊繞軸旋轉后分別形成圓柱的什么部分呢?
生:兩個底面。
師:圓柱的側面是長方形的哪個部分旋轉得到的?
生:長方形的一條邊。
生:從圖上看是線段ab。
師:(多媒體演示。)確實如此。現在我們綜合起來思考,長方形的這三條邊同時繞軸旋轉一周后,所形成的僅僅是圓柱的三個面,當長方形作為一個整體的面在旋轉后,就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圓柱。
【評析:這是教者根據教材拓展的教學環節,這一環節向學生完整展示了長方形旋轉形成圓柱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起圓柱完整的空間觀念,深刻認識旋轉是得到立體圖形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科學的展示給學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構建理念。】
片段四:認識圓柱的高。
(多媒體分步演示等寬不等長的三個長方形繞各自的一條邊旋轉形成圓柱。)
師:三個圓柱的大小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三個長方形的寬相等,得到的圓柱底面相等,但它們的高度不同。
師:那請大家思考,什么是圓柱的高呢?
生: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高。
師:哦,你是從旋轉過程中看出來的,從圓柱本身來看,什么是它的高?
生:側面的高度是圓柱的高。
生:兩個圓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師:這里的兩個圓,我們稱為圓柱的什么?
生:圓柱的底面。
師:那還可以怎樣描述圓柱的高?
生: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
師:說得很準確。我們可以在圓柱的立體圖形上標注出它的高。(標注圓柱的高。)我們認識了圓柱的高,知道標注的方法還不夠,在生活實際中還需要來量一個圓柱的高。你打算怎樣來量圓柱的高?
生:我用兩把尺夾住圓柱,量出尺之間的距離。
生:我把圓柱倒在紙上,用筆在兩個底面的位置做個記號,量出記號間的長度。
生:我量它的側面。
……
(肯定量高的方法,指導學生量一量。)
【評析:認識圓柱的高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但因為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的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一重點和難點也就迎刃而解。教者設計了三個環節:認識高、標注高、測量高。先展示出三個等底不等高的圓柱,讓學生感受到高的存在,激發認識圓柱高的欲望,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圓柱的高是什么,怎樣標注圓柱的高,最后讓學生動手操作,量一量圓柱的高,進一步加深對圓柱高的理解。】
片段五:認識圓錐。
師:屏幕上一個是長方形,另一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