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圓柱和圓錐的認識
課后反思:
認識圓柱時,由于學生對圓柱已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圓柱,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的。然后引導學生難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進一步探索圓柱的特征。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介紹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的含義。這一過程,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對圓柱的特征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認識在研究內容上有其相似之處。認識圓柱后我及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回顧:“我們是從哪些方面對圓柱的特征進行研究的?”通過交流學生明白了對于圓柱是從面(面的個數、面的特征)、直觀圖、高(什么是高、高的條數)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及時設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觀察、研究之中。對于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然后,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閱讀課本,學生對于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后,我讓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于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有層次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中的“度”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課后反思:
寒假中按備課組長安排,讓我們利用時間稍微備幾課時,我輪到備第二單元,寒假中由于沒有教科書和教參,我只能從網上電子教材上看,所以對教材的鉆研不是很深。學習了同組老師的建議,感觸很深。其實我在今天的教學中也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也進行了調整。
第一: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設計,由于學生對圓柱和圓錐已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圓柱的認識,學生談的很好,教材上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我還讓學生將圓柱與以前學到的圓進行比較,有一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他說:圓柱可以看成是有很多同樣大小的圓疊加在一起。在認識圓錐時,我也讓學生將圓柱與圓錐進行了比較,學生也體會到圓錐其實可以看成是由許多逐步縮小的同心圓疊加在一起的,縮到最后這個圓只剩圓心了。從而也體會到為什么圓柱有無數條高,而圓錐只有一條高了。
第二:加強了對圓柱和圓錐學具或實物的高的測量指導。
第三:對教材上第4題進行了深化。我是這樣設計的:(1)觀察第125頁上的圖形,可以圍成什么圖形?教材上要求量出做好后的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你準備什么時候量?量哪里?你是怎樣想的?(2)那么圓錐也能像這樣先量再做嗎?為什么?(3)計算圓柱的底面周長,再量量長方形紙的長,你有什么想法嗎?(4)如果讓你自己做一個圓柱,那么這個圓要多大,長方形紙多大,你是先考慮圓還是先考慮長方形?回家自己試一試,再自己做一個圓柱(但不要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