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比例 第一課時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1
教學內容:
1、教學圖形放大、縮小的含義,比例的意義。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實際問題。
3、教學比例尺的知識和實際應用。
4、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數與代數”領域的比例知識,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或縮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識,把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點。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認識比例的現實素材,比例能揭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數學含義,而且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比例尺的實際問題要應用比例的知識。把兩個領域的內容融合能發揮數形結合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還編排了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研究圖形放大或縮小時邊長與面積的變化關系。
1.聯系實際,建立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2.聯系實際,發現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以圖形的放大、縮小為基礎,教學比例尺。
4.進一步研究圖形放大,發現面積與長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總課時:
7課時
教學內容p38、39 “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 題。教學要求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教學準備電腦
課件、投影儀 教 學 過 程師生雙邊活動改進意見
一、情境引入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
二、探索新知1、教學例11、認識圖形的放大分析題意: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據。圖1長是 8 厘米、寬是 5厘米;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數據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2、認識圖形的縮小。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嘗試練習: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2(1)出示例2引導嘗試:如果要把第一幅圖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再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2)探索規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3)教學“試一試”師: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什么?
三、練習提高做“練一練”;做練習九第1、2題。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四、總結評價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讀題。在小組里說一說“按3:1放大”的含義,再全班交流。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組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現?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