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質(精選16篇)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
3.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內容:
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指出內外項
①請同學們指出黑板上兩個比例的內外項
1∶5=0.8∶4 80∶2=200∶5
②課件顯示
10:12=25:30 6.4:4=9.6:6 4:240=6:360 3:2.1=5:3.5
。4)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③課件顯示
10/12=25/30 6.4/4=9.6/6 1/5=0.8/4 80/2=200/5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耪n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茖W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叉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侨绻米帜副硎颈壤乃捻,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
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d、同學們能試著多寫幾組比例嗎?
適當小結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中任何一個都可以是最左邊的那個外項,先確定最左邊的外項,再根據內項之積等于外項之積,交換比例中其他幾個數在比例中的位置。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第3題重點要讓學生體會到:只要根據三角形邊的對應關系來寫,寫出的比例一定是正確的。
再讓學生根據以上規律寫幾組體會。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4=6×2
6:4=3:2 4:6=2:3 3:6=2:4
6:3=4:2 4:2=6:3 3:2=6:4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2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質》屬于數學概念教學。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及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求比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比例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能力目標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地建構概念,應用概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們完全可以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猜想--驗證--應用,讓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應用性質化簡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1、出示例1,出示例1,讓學生解答。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想:我們學過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根據比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你有什么聯想和猜測呢?
生: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2)、驗證: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揚,許多發明創造都來自于猜想。不過,猜想畢竟是猜想,它還有待于證明。你們能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嗎?(讓幾個小組的代表說一說驗證過程并板書在黑板上。)
、俑鶕謹、比、除法的關系驗證。
、诟鶕戎凋炞C。
......
③教師小結:大家的驗證都說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確的,這個規律(指板書)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芸偨Y比的基本性質,為什么強調0除外呢?
活動二
1、教學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請同學們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樣的用途?
比的基本性質主要用來化簡比,一般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能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前項和后項是互質數。)
3、請同學們解答的例1(1),這兩個比是最簡比嗎?讓學生試著化簡比。
讓學生試做后,總結方法。
4、出示例1(2)①1/6:2/9②0.75:2
學生先討論方法,再試做。
5、小結方法:化簡時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時,可以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再化簡;是小數先轉化為整數;是分數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但要注意,這個結果必須是一個比。
6、化簡比與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7、質疑
活動三
1、做一做46頁化簡比。
2、48頁第4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3
【學習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1頁。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比例的意義的深化和發展,是后面學習解比例知識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階段學習比例初步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是一個學生自發探究的過程,因此,要讓學生經歷“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實施驗證——自主歸納結論”的過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本課的設計旨在為學生的探究學習創設簡潔、開放的情境,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學會探索方法,體驗數學思想,發展數學素養。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4 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評價設計】
1.通過練習1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練習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練習1、2、4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練習3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重點】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學習難點】 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課件
【學習過程】
一、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復習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樣的兩個比才能成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6:15和8:20 0.5:0.4和2:25
2、介紹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4:5=8:10 中,組成比例的四個數“4、5、8、10”叫做這個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5和8”叫做比例的內項。
3、你能說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1)1.4: 1 = 7 :5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數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12∶□=□∶2”,不過它的兩個內項看不清了,想一想,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如1和24,2和12,……)
(2)追問:正確嗎?為什么?(求比值判斷)
(3)還有不同答案嗎?
。4)你能舉出項不是整數的例子嗎?
(5)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2、猜想
仔細觀察這組等式,你有什么發現?(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內項的位置可以交換……)
3、驗證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有什么好辦法?(舉例驗證)
(2)應該怎樣舉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示范:①任意寫一個簡單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據比值寫出另一個比的一項,求出另一項;④組成比例;⑤算出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
(3)合作要求
、偾昂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
②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比例,小組內交換驗證。
③通過舉例驗證,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4、歸納
我們的發現與數學家不謀而合,他們也發現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0:3=0:4,可以嗎?3:0=4:0呢?
。3)比例中兩個比的后項都不能為0。
6、如果比例寫成分數形式,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先讓學生嘗試判斷,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
。2)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斷能否組成比例可以嗎?(將學生分兩大組,分別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判斷)
(3)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
2、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如果知道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你會寫比例嗎?
某同學根據“2×9=3×6”寫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寫得?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追問:你為什么寫得那么塊?有什么竅門嗎?(強調有序思考)
補問:根據這個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寫多少個比例?
3、如果a×2=b×4,則a:b=( ):( );
如果a:b=4:2,則a=4,b=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那么a、b還可能是多少?你發現了什么?
4、猜猜我是誰?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為“x”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四、分享收獲 暢談感想
。1) 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4
第三課時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 1、 昨天學習了什么內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斷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學生獨立完成,說說判斷過程。 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引導學生歸納出:比例由兩個比組成,有四個數;比是一個比,有兩個數) 二、教學新課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 課件出示: 3 : 5 前項 后項(2) 課件出示:3 : 5 = 18 : 30 內項 外項(3)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課件出示:3/5=18/30 談話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比例的意義、各部分名稱,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2、 出示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復習題(4組),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4、思考3/6=2/4是那些數的乘積相等。課件顯示:交*相乘。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1、做“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 做練習十第1、2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了哪些長進? 五、作業 練習十3、4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5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6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ò鍟簝蓚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茖W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侨绻米帜副硎颈壤乃捻棧碼: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鹤寣W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7
教學內容:補充有關比例意義和比例基本性質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練習,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培養分析、概括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措施:幫助學生系統整理前幾節課學習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練習過程中注重分析學生練習情況,加強課堂上對學習困難生的輔導。
教學準備:上傳補充練習
教學過程:
一、整理知識
1.提問: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兩部分內容。你有哪些收獲?請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學生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3.指名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板書,將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
4.揭示課題: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決一些數學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二、基本練習
1.判斷。
。1)比例是一個等式。
。2)甲數和乙數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兩個數同時擴大3.5倍,它們的比值還是2/3。
。3)比例的兩個內項減去兩個外項的積,差是0。
。4)任意兩個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都可以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為0),那么,a與b的比是3:2。
組織學生思考、交流,鼓勵學生完整地說出自己的分析推理過程。
2.根據下面的等式,寫出幾個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現在已知的是一個等式,等式左、右兩邊的兩個數分別是寫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寫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復也不遺漏嗎?(學生獨立完成)
(3)學生交流思考過程,教師及時講評:可以先把3和40作為比例的內項,寫出四個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為內項寫出另外四個比例。
3.判斷四個數10.5、5/4、20/21、8能否組成比例?
。1)要判斷四個數能否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據比例的意義或比例基本性質)
(2)你認為這里選擇哪種方法比較方便?
。3)指名學生交流后,學生寫出比例。
小結:如果給我們四個數,要讓我們判斷能否組成比例,一般,我們可以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比較簡便;痉椒ㄊ窍葘⑦@四個數從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數乘最小數,中間兩數相乘,看看乘積是否相等,最后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寫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組成比例。
。1)從2、10、4.5、9、5五個數中選出四個組成一個比例。
(2)從18的所有約數中選出四個組成一個比例。
。3)把8和9作兩個外項,比值是1/2的一個比例。
(4)給5、8、0.4三個數分別配上一個不同的數,組成兩個不同的比例.
逐個出示題目,學生練習之前先要弄清題目要求。
學生完成后進行交流,要求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及時評價。
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輔導。
5.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讓學生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思考并求出括號中的數,然后請學生交流思考過程。
三、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弄明白嗎?
四、布置作業
補充相應練習
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課后反思:
課堂上,我先請學生回憶一下前幾天學習的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有關知識,然后和同桌交流。在參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流利地說出這些數學知識,也就是說對于這部分概念的學習和理解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當然,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話,問題更大了。
整個的練習過程中,我都讓學生先思考每一題練習的要求是什么,解決這個問題的依據是什么。在學生交流時,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靈活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練習第4題“按要求寫比例”時,我一再強調要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思考。而在最后一題中,雖然題目的要求是根據比例基本性質來填空,但從每一題實際情況出發,其實有些題目從比例的意義來思考也比較簡單,更有很多學生把分數形式的比例看做分數,然后依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思考。這樣做也未嘗不可。當然,本題的出發點是為下節課學習解比例打下基礎。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8
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于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一: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慧:是人類個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二:
1.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很快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而是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判斷出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后,教師告訴學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很快作出了判斷。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被激發了。接著,就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比例中內項與外項的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舉例(包括反例)進行檢驗,與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觀察比例、歸納猜想、舉例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小學生解數學題,往往關心問題的答案而不太關心自己的解題過程,更很難自覺地從基本概念出發去思考問題,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學生從概念出發、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呢?在上面的教學中,教師精心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請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能寫出多少呢?
(3)用“3、4、5、8”這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每個層次的練習,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嘗試,再引導學生交流想法,促進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獲得切身的體驗,感悟到從比例的基本性質出發思考問題,則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的練習,才能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對數學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時,逐漸養成從基本概念出發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反思三: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首先讓學生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兩組數據,獨立寫成比例,再聯系比的前項和后項的知識激趣:“我們學的比例中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請自學第43頁的內容。”學生自學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完成后進行反饋,并充分應用學生書寫的8組比例來強化內外項的知識。然后再進行激趣:“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分別算出它們的內項和(差、積、商)與它們的外項和(差、積、商),看看你能發現了什么?” “再隨便找幾個比例,看看這些比例中有沒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下面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質。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課上安排應用比例性質進行填空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由“設疑”、“探究”、“應用”這樣三個教學環節組成。在“設疑”這個環節中,我能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精心尋找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過渡自然流暢。采用問題解決式展開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探究”是本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怎樣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比例的“秘密”,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整個環節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教學設計中還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等。在“應用”這個環節中,強調及時應用及時反饋,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9
“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新知教學環節并不復雜,針對整個教學過程我想說三個方面,一個是新知教學時的問題,另兩個都是對教材中的習題的處理問題。
其一: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教材中有這樣的一個問題——“觀察前面的四個比例,你有什么發現?”注意句中的用詞——前面的四個比例,如果只觀察其中的一個比例,學生可能還能容易些發現其中的規律,比如性質。但是四個比例一起觀察研究,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學生發現更多的就是各個數在各項位置的變化情況,而對性質內容的發現學生比較滯后,也有少數學生舉手示意發現了,但是我沒有讓假扮他們立即作答,原因有二,一是我感覺這部分學生大部分可能是課前或課上先看了書上內容(紙上得來終覺淺),二是舉手的人數只有八、九個,面太少了。面對這一情況,首先,我讓學生小組內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發現或想法(舉手的人稍微多了些——一半人左右),我還是沒有全班交流,我繼續加以啟發“剛才我們把一個比例的四個項分為外項和內項,大家看看這些比例的外項和內項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如果有,可以同桌再交流一下。”在上面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效果很好。
其二:在對教材“練一練”的處理,練一練我沒有先練,而是放到了練習十第4題后進行的(基本是整個練習的最后),在學生獨立練習作出判斷后,我進行了追問:“你是怎樣判斷給出的4個數能不能組成比例的?”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學難點:發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 和5:2
1/2:1/3 和6 : 4 0.2: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4:1.6 = 60:40
內項:1.6 6o
外項:2.4 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內 內 外
項 項 項 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 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 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 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 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0.6 :0.5=1.2: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0.6×1 =0.6
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2.4/1.6 = 60/40
2.4×40=1.6×60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 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6.課堂小結
。1) 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引導學生總結說出兩種方法,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到此,學生要學會用兩種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內項之積是否等于內項之積。)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4~6題。
補充習題:
一題多變化,動腦解決它:
。1)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是18,
其中一個外項是2,另一個外項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學反思;課堂上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研究交流,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練習題處理及時,但是個別學生仍有疑惑,課下需要單獨輔導。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1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質》屬于數學概念教學。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及理解比的意義,能正確求比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應用,也為學生今后學習比例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能力目標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學中,鼓勵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主動地建構概念,應用概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質,教學難點是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們完全可以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猜想--驗證--應用,讓學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應用性質化簡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1、出示例1,出示例1,讓學生解答。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想:我們學過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根據比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你有什么聯想和猜測呢?
生: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2)、驗證: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揚,許多發明創造都來自于猜想。不過,猜想畢竟是猜想,它還有待于證明。你們能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嗎?(讓幾個小組的代表說一說驗證過程并板書在黑板上。)
、俑鶕謹、比、除法的關系驗證。
②根據比值驗證。
......
、劢處熜〗Y:大家的驗證都說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確的,這個規律(指板書)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芸偨Y比的基本性質,為什么強調0除外呢?
活動二
1、教學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請同學們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樣的用途?
比的基本性質主要用來化簡比,一般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板書:最簡單的整數比。)
2、根據你自己的理解,能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單的整數比嗎?
。ㄇ绊椇秃箜検腔ベ|數。)
3、請同學們解答的例1(1),這兩個比是最簡比嗎?讓學生試著化簡比。
讓學生試做后,總結方法。
4、出示例1(2)①1/6:2/9②0.75:2
學生先討論方法,再試做。
5、小結方法:化簡時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時,可以把比寫成分數的形式再化簡;是小數先轉化為整數;是分數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簡。但要注意,這個結果必須是一個比。
6、化簡比與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7、質疑
活動三
1、做一做46頁化簡比。
2、48頁第4題
教學反思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從把握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開始,從分析它們的相似之處入手,通過讓學生聯想、猜測、觀察、類比、對比、類推、驗證等方法探討“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規律。由于在推導比的基本性質時要用到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除法的商不變性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知識,因此教學新課時對這些知識做了一些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并運用這兩條性質,為下一步的猜想和類推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事實也證明,成功的鋪墊有利于新課的開展。學生通過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通過類比,很快地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這樣一來節省了很多的時間,二來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識。整節課無處不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時不滲透著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不論是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的語言描述,還是對化簡比的方法的總結,都留下了學生成功的腳印。同時采用講練結合、說議感悟、對比總結、質疑探索、概括歸納的方法,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清晰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愉快!
注重練習題的設計,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練習題的設計應強調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容易進入陷阱的題目,在這些小陷阱中,讓學生愉快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點和難點。
“興趣是的老師!毙W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由興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快中產生新的興趣,推動數學學習不斷取得成功。但是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又常使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卻步。因此本節課教師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學生用一系列的猜想來提高興趣,增強數學的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有了興趣做支撐,后面的新課學習就積極主動。
教學中我著力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力求使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方面得到均衡發展,但課中也存在遺憾,在以后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知識點和概念上表述更準確。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2
教學內容: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 7∶4≠5∶3 1∶5=0.8∶4 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 :5 = 18 :30 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ò鍟簝蓚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耪n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學生驗證。
、茖W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鹤寣W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 :1.8和0.5 :0.25能組成比例嗎?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 ):4
12:( )=( ):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 :5 = 18 :30
內項
外項
6:4=3:2 4:6=2:3 4:2=6:3 3:6=2:4
3×4=6×2
a:b=c:d 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前思考:
學習了潘老師設計的這一課時教案后,我覺得總體設計體現了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理念,。通過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逐步開展比例基本性質的探討。如果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能經過自己的思考去發現比例中隱藏著的規律的話,那么他們一定能真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結合自己所任教的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我想在教師介紹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后,可以再舉一些比例,讓學生說說每個比例中的外項、內項分別是哪些數。因為是剛認識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學生一般會與以前學習的比的前項與后項發生混淆,而一旦混淆會影響后一部分的學習。所以這里可以適當放慢節奏。
想和大家探討的是,在教學“試一試”時,教材上只要求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我們是否需要適當提高以前即引導學生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所有的比例有序地都寫出來。當然,以后的練習中不必每次都讓學生寫出所有的比例。
練習十的第3題可以組成的比例很多,但對于一些學習困難生來說,可能一時很難發現其中的規律,即只要根據三角形邊的對應關系來寫,寫出的比例一定是正確的。所以這里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
課前思考:
本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單從課堂上的內容來講,我覺得學生應該不難掌握。
在將學生所舉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提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時,估計一部分學生是有困難的,而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好象也沒有涉及到。看了一下補充習題上的內容,對于一些判斷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如“交換比例的兩個外項,比例仍然成立;比例的兩個外項的乘積是1,兩個內項一定互為倒數”這些知識點在本節課中需要滲透嗎?
關于孫老師提到的試一試中將所有的比例寫出來,我認為蠻好的。
課前思考:
潘老師從復習上節課的比例內容時進行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的認識,這使復習與新授銜接得天衣無縫,再在學習例題4中既復習了寫比例,又鞏固了比例各部分名稱,再從這組比例中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的設計很好!
潘老師的練習設計也很有層次性,在掌握鞏固基本練習的基礎上,補充了相應的拓展練習,發展學生思維。
與孫老師有同樣的感覺,教材上的習題要指導,特別是練習十的第3題。要讓學生找到寫比例的竅門。
課后反思:
課前我就在擔心這一課時的內容容量較大,學習效果可能不太好。上完后,感覺自己課前對于這一課時的學習內容鉆研還不夠,所以課堂上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反思一下,在探究比例基本性質這一環節中,借助例題,在學生寫出了較多的比例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很順利地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但接下來應用比例基本性質來寫比例時,我適當提高了教學要求,要學生寫出8個不同的比例。這樣的要求,對于剛學習比例基本性質的學生來說的確存在不小的困難。另外,在《補充習題》中又接觸到這樣的練習,一是給出四個數要求判斷能否組成比例以及寫出幾個不同的比例;二是給出兩個比判斷能否組成比例;三是根據給出的兩個乘法算式寫出不同的比例。解決這些問題時所用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但具體的方法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這給不少學生造成了困擾。我決定下節課增加練習課,將前節課的學習內容做一回顧整理與拓展。
課后反思:
認真學習了潘老師的教學設計,確實很不錯。上完這堂課感覺時間不是很充裕,一些練習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在課后獨立完成。其次,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一過程中學生基本都能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完成試一試后,讓學生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其他比例時,一部分學生還是有困難。
在課堂上我還強調了比和比例的區別,以及比的前項和后項和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的區別。補充的這題:“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由于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涉及到,學生也能寫的出來,但是不能寫全,還是需要教師指導方法。但從學生補充習題的作業反饋來看,掌握得不是很好。這也是我們學生身上所具有的“特征”講過一遍的題目仍然會有很多學生錯,只有反復的練習學生才能掌握,即使是無奈,也得承認這樣的事實。
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之后可以和學生總結一下,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目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判斷,另一種是根據今天所學的比例的基本性質里判斷。在實際練習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通常情況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比較簡單,但是并不絕對。
課后反思:
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問“觀察前面的四個比例,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發現更多的是各個數在各項位置的變化情況,而對性質內容的發現學生比較滯后,少數學生舉手示意發現了,但是我沒讓他們立即回答,感覺這些學生可能是課前或課上先看了書,而且舉手的人數太少了。面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小組內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發現或想法,再加以啟發“剛才我們把一個比例的四個項分為外項和內項,大家看看這些比例的外項和內項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如果有,可以同桌再交流一下!痹谏厦娴幕A上,進行全班交流,效果較好。
課后反思:
課堂上采用潘老師的教學設計,從復習鞏固比例開始,認識比例中各個數的名稱,再通過學習例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很到位。
在練一練的第一題中,要求學生根據4個數寫比例,學生寫出的比各種各樣都有,于是我引導學生:“怎樣寫能將所有的比例都寫出來?或者寫好一個比例后怎樣將所有的比例都寫出來?”
課后與潘老師探討改寫的方法,潘老師的方法與我不同,于是利用自習課將潘老師的方法再介紹給學生,學生又多了一種改寫的方法。從作業中看,學生都掌握了改寫方法。效果不錯!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34頁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比例的意義的深化和發展,是后面學習解比例知識的基礎。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階段學習比例初步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
【教學目標】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2、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究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滲透有序思考,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
3、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想、反思等數學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本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先讓學生學習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最后通過簡煉的分層練習,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質,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滲透假設、驗證、優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對應”和“變與不變”的思想。
【教學預設】
一、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呈現:4:5和8:10
。1)認識嗎?叫什么?
(2)正確嗎?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2、介紹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4:5=8:10 中,組成比例的四個數“4、5、8、10”叫做這個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5和8”叫做比例的內項。
3、你能說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1)1.4: =:5 (2) =
【設計意圖:簡潔的情境,簡單的問答,準確定位教學的起點,溝通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嫁接新知探究的支點。】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猜數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12∶□=□∶2”,不過它的兩個內項看不清了,想一想,這兩個內項可能是哪兩個數?(如1和24,2和12,……)
。2)追問:正確嗎?為什么?(求比值判斷)
。3)還有不同答案嗎?
。4)你能舉出項不是整數的例子嗎?
。5)這樣的例子舉得完嗎?
2、猜想
仔細觀察這組等式,你有什么發現?(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兩個內項的位置可以交換……)
3、驗證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呢,有什么好辦法?(舉例驗證)
。2)你覺得應該怎樣舉例呢?
示范:①任意寫一個簡單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據比值寫出另一個比的一項,求出另一項;④組成比例;⑤算出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
(3)合作要求
1)前后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
2)每個同學寫出一個比例,小組內交換驗證。
3)通過舉例驗證,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4、歸納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3:5=4:6,為什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2)其實我們的發現與數學家不謀而合,他們也發現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并且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師這里也有一個比例0:3=0:4,可以嗎?3:0=4:0呢?
。3)比例中兩個比的后項都不能為0。
6、如果比例寫成分數形式=,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設計意圖:不完整的比例激發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猜數的興趣,教師舉例示范,為學生小組合作舉例驗證比例的基本性質搭建支點,意在讓學生經歷“猜數——猜想——驗證——歸納——完善”的知識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三、鞏固練習,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1)1.2: 和:5
(2):和: (3)和
〖學法指導:假設兩個比能組成比例,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分別算出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再肯定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1)先讓學生嘗試判斷,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2)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斷?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斷1.2: 和:5能否組成比例可以嗎?
。3)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
2、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如果知道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你會寫比例嗎?
六(3)班智聰同學根據“2×9=3×6”寫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寫得?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追問:你為什么寫得那么塊?有什么竅門嗎?
補問:根據這個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寫多少個比例?
3、如果a×2=b×4,則a:b=( ):( );
如果a:b=4:2,則a=4,b=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那么a、b還可能是多少?你發現了什么?
4、猜猜我是誰?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為“x”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知識:解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鞏固對比例基本性質的掌握,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促進所有學生都能在動靜結合的練習過程中獲得發展,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滲透假設、驗證、有序思考的解題策略和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和優化策略,感受“一一對應”和“變與不變”的數學思想!
四、分享收獲 暢談感想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我們是怎樣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
五、板書設計
作者簡介:張鴻森,男,30歲,本科學歷,小學數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一屆小學數學教壇新秀,瑞安市小學數學第五批中心組學員,“希望杯”數學邀請賽優秀教練員。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4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課程標準人教版六年級32、33頁的“比例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比較、概括的能力,發展符號意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基礎能力中等,平時上課發言的學生不是很多,對于這個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學習是第一次的接觸,但本節課難度不是很大,學生領會的能力相信還是可以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ㄒ唬、復習導入
1、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誰能說一下什么叫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和12∶9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一是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們化成最簡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師將和大家再學習一種更快捷的方法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請同學們翻開教材第34頁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項、外項和內項。
(學生看書時,教師板書:2.4:1.6=60:40)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學生回答的同時,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項 內項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如: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師:比例有什么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
(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學生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
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
(2)教師:你發現了什么,
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這樣的特點呢?
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
(3)通過計算,我們發現所有的比例都有這個樣的特點,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特點說出來?(可多讓一些學生說,說得不完整也沒關系,讓后說的同學在先說的同學的基礎上說得更完整.)
(4)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并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教師說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5)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
指名學生改寫2.4:1.6=60:40 (=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
怎么樣?(邊問邊畫出交叉線)
(6)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相等。以前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后,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ㄈ、課堂作業設計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ㄋ模⑼卣咕毩
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能寫成幾組就寫幾組)
5、8、15和24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通過以上學習,大家一定進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5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思路及反思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質》這節課在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為下節課教學解比例打下基礎。教材利用三角形的縮小做素材,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不同的比例,以其中一個比例為例教學比例各項的名稱,在讓學生說出其他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在觀察各個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的基礎上,發展規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教材還介紹了分數形式的比例基本性質的表達方法。“試一試”教學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熬氁痪殹焙途毩暿1-4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設計思路: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由于教學大綱規定,許許多多的知識點,使得教師只能用簡單的“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而學生只是記憶、再現這些知識點,淪為考試的奴隸。其實知識是死的,課堂教學絕不僅僅讓學生擁有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擁有智慧,擁有獲取知識的方法。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智慧的發展,離不開智慧的熏陶。智:是人類個體的認識過程或認知結構,即對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聯想、儲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過此過程形成的認知水平;郏菏侨祟悅體所認知事理的評判過程和評判標準。我校通過創設智慧課堂,使教學觸及學生的世界,伴隨他們的認知活動,做到了“以智促知” 。
基于以上認識,我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幾點:
1、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主動建構知識。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來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規律,得到結論。讓學生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喚醒了學生學習中一些零散的體驗,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這些體驗“數學化”,提煉出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抽象的數學結論,更應注重學生的“發現”意識,引導學生參與探討知識的形成過程,盡量挖掘學生的潛能,能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發現、自學的方式,使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習知識,發現知識,并通過討論,說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依據,促進了學生學習的順利進行。
2、用教材教,體現教學的民主性。因為學生對比的知識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不是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從而提高結論的可信度。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過程,并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到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3、在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時,要求學生講明理由,培養學生有根據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在填寫比例中未知數時,不僅要求學生說出理由,還要求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檢驗習慣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4、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自由馳騁的思考空間,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中生成靈感,碰撞智慧。正是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來解決問題,課才變得生動和真實,學習才顯得如此活潑和有效。數學的學習成了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成了放飛心靈的快樂之旅。課堂已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
葉瀾教授曾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確實我們教師應該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演繹精彩生命的舞臺,把主動權、選擇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才會有層出不窮的生成,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節課是概念教學,不太好講。在上課之前我感覺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方便快捷,為新課做好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然后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讓學生看書自學,再小組交流,這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有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師生交流、同位交流、多方驗證。另外,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觀察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而且整節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課之后,我發現還存在很多問題。
1、教師激勵性的語言還欠缺,還不能用多種語言來激勵學生。如果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更好的參與學習。
2、上課心態、情緒還不夠平穩,計算機技能、教學機智、自身素養還有待提高。為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最后有點趕時間。
3、面對一些即時生成的課程資源,我還不能及時抓彩,把這些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放大,讓它臨場閃光,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讓“死”的知識活起來,讓“靜”的課堂動起來,變單純的“傳遞”與“接受”為積極主動的“發展”與“建構” 。
我覺得通過這一節課我學到了好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課程,要考慮到學生。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日子里,還要好好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比例的基本性質 篇16
1.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很快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而是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判斷出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后,教師告訴學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很快作出了判斷。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被激發了。接著,就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比例中內項與外項的關系,提出自己的猜想,舉例(包括反例)進行檢驗,與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觀察比例、歸納猜想、舉例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小學生解數學題,往往關心問題的答案而不太關心自己的解題過程,更很難自覺地從基本概念出發去思考問題,教學中如何去培養學生從概念出發、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呢?在上面的教學中,教師精心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1)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請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能寫出多少呢?(3)用“3、4、5、8”這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若不能,請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每個層次的練習,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嘗試,再引導學生交流想法,促進學生進行反思,使學生獲得切身的體驗,感悟到從比例的基本性質出發思考問題,則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的練習,才能使學生在鞏固和加深對數學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時,逐漸養成從基本概念出發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