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兩 步 計 算 應 用 題(精選2篇)
數學教案-兩 步 計 算 應 用 題 篇1
《兩步計算應用題》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人教版) 三年級上冊。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0頁例1。
教材分析
本應用題是學生過去學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或幾倍)的簡單應用題的發展,即由原來的求比一個數多(少)幾(或幾倍)的數引申到求比兩個數多(少)幾(或幾倍)的數。教材主要通過題組練習,讓學生比較三道題在計算方法上的異同,幫助學生掌握該類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解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簡單應用題數量關系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樂于探究、善于合作,對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較感興趣,而對于純粹的應用題教學有些反感,不太樂意為了解題而解題,喜歡嘗試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因此將應用題與別的活動課程進行整合,聯系生活顯得很有必要。
設計理念
1、聯系現實,創設情境,注重融合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素材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現實”,這里的現實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學生素材應盡量來源于生活,在其中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對于三年級同學來說,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例如“今天我當家”這個情境就取材于學生熟悉的班隊活動。其中,四個計劃的設計則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難怪課后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節課有點像數學課,又有點像班隊課,還有點像思品課。”
2、在開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獲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組學習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學生在開放的小組群體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談,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3、重組整合例題,對教材“二度開發”
在新課程標準和教材之間,仿佛是一片不確定的開闊地,它要求教師從一個單純的教材“組織者、執行者”轉變為教材的“研究者、開發者”,鼓勵教師盡情釋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與標準之間馳騁創造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根據教學的需要,重組、整合了例題,對教材進行了“二度開發”。由于例1的內容較為遠離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們大膽地處理教材、調整教材、補充教材,大膽地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鮮活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引進數學的“大課堂”,把兩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過程 設計為“今天我當家”的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和“小紅”一起“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社區服務”、“購物”,在完成計劃中自然無痕地用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初步理解求比兩個數的和多(少)幾(或幾倍)的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能正確解答這類兩步計算應用題,掌握用綜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過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3、結合內容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學校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你們想參加嗎?小紅也想參加,她想利用雙休日當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說了,爸爸說:“好!不過那要看看你有沒有當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紅了。
出示:買青菜用了2元錢, 買白菜用了多少錢?
師:你們能解答嗎?為什么?是呀!缺了一個條件也就不知道買白菜的錢和買青菜的錢有什么關系了,那你猜猜爸爸會怎么說呢?
生自由發表意見。(買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錢;買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錢;買白菜的錢是青菜的2倍)
[細致入微地滲透生活觀念,精心設計,巧妙借助“今天我當家”的場景,對生活要素進行提煉,創設了良好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從細微之處看生活”,在生活氛圍中自覺調動原有認知儲備,全身心地為小紅想計策、出創意。]
二、提供材料,研討新課
師:小紅也全部答對了,爸爸高興地說:“那就讓你來當家吧!”于是小紅就制訂了當家的一些計劃,她的第一個計劃是什么呢?
1、出示:計劃一:邀請朋友
請3個同班好朋友,2個興趣班好朋友,請小鄰居的人數比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少1個,請了( )小鄰居。
師:你們會算嗎?說說看,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鄰居的人數有直接關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
。ǔ鍪揪段圖,圖略)
師:在圖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數?哪一段表示興趣班好朋友的人數?同班好朋友和興趣班好朋友的總數呢?所求的問題在哪兒?第二段怎會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來怎么辦?(生答師板書)
師:小紅請好了小伙伴準備去買菜,媽媽和奶奶聽說小紅想當家,非常支持。
練一練:奶奶給了10元錢,媽媽給了20元錢,爸爸給的錢比媽媽和奶奶給的總數少2元,爸爸給了( )元錢。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計劃二:上街買菜
買青菜用了2元錢,買蘿卜用了3元錢,買肉用的錢比買青菜和蘿卜的總數多8元,買肉用了( )元錢。
師:誰愿意說說?(生答師板書)小紅也很快地算出來了,這時旁邊一位正在買菜的老爺爺看見了,也想請她們幫幫忙。
練一練:買茄子用了4元錢,買冬瓜用了2元錢,買魚的錢比買前兩樣的總數多4元,買魚用了多少錢?
師:你們愿意幫忙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和必需的數學,就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數學是生動的、有趣的。本環節步步深入,分別設計了“邀請朋友”、“上街買菜”等生活實例,激活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誘發出“我就是小紅”的意識。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蘊涵了尊重個體思維的原則,呈現方式的多樣化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另一方面使學生感覺到書本上知識來源于人的實踐活動,把知識的學習不留痕跡地融入對生活的學習中,融入活動中,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3、師:吃完午飯,小紅決定去完成第三個計劃,去小區劉奶奶家打掃衛生。小紅多會安排呀!
出示:計劃三:社區服務
2個同學洗衣服,1個同學掃地,擦窗的人數是洗衣服和掃地的總數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師板書。
師:小紅和小伙伴們把劉奶奶家打掃得干干凈凈,高高興興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區管理員張叔叔,原來啊,他正在發搞好家庭衛生的倡議書呢!
練一練:第一次發了22份倡議書,第二次發了38份倡議書,第三次發的是前兩次總數的3倍,第三次發了多少份倡議書?
[在數學課中創設情境,并不是為了創設而創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情境中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因此在四個計劃這一主線中還必須注意數學知識間的銜接與穿插,“上街買菜算算錢”,“小區發了多少份倡議書”,這些都能在現實中找到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境,與其說是在解答題目,還不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不僅實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而且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
4、揭示課題: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5、比較三組算式
師:你有什么發現?(相同點:都是先求總數,因為要求的問題都與總數有直接關系;不同點:因為所求的問題和總數的關系不同,所以計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書質疑(生完成例1)
三、開放練習,拓展提高
1、媽媽買了8個蘋果,6個梨,9個香蕉,買的桔子比蘋果和香蕉的總數多7個,買了多少桔子?
。ㄉ跃,師巡視,注意收集學生的不同列式)師:誰愿意來說說?
逐題出示:① 8+6=14(個) ② 8+6+9=23(個)
14+7=21(個) 23+7=30(個)
師:這樣做行不行?為什么?如果算式是對的,那如何改題目呢?
[這是一道有多余條件的應用題,讓學生在想中練,錯中悟,使每個學生都成為選擇信息的主體,變以往學生坐著等信息為主動獲取有用的信息。]
2、師:小紅當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沒有把所有的錢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錢?用掉多少錢?還剩多少錢?這些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生自由發表看法。
師:小紅想把奶奶給的10元錢還掉,然后再捐給班級里的一名貧困學生10元,現在她還剩多少錢了?最后她還有一個計劃
3、出示:計劃四:購物(圖片)
鋼筆 飲料 鉛筆 小畫冊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師:小紅會買些什么?四人小組討論幫小紅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購物方案。(學生設計)
師: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買下,需要多少錢?錢夠不夠?如果不夠,你會想出什么方法呢?(滲透打折、還價等思想)
[在課尾設計“計劃四:購物”,這一環節呈現給學生的信息是用20元錢去買提供的商品。看似簡單的一道題,由于學生在開放的空間,開放的群體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僅設計了10多種與眾不同的購物方案,而且還延伸出:如果買東西后錢多了可用來捐款、還給父母、存起來等多種辦法,適時地滲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當有同學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買下而錢又不夠怎么辦時,學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紛呈,如討價還價、打折優惠、先欠再還、買一送一,有些購物策略甚至連老師也始料不及。開放的活動開發了學生豐富鮮活的認知潛能,在積極思考、主動與同伴合作、積極與他人交流中,不僅增進了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而且還意識到了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師:這一天小紅過得非常有意義,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個計劃,解決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今天我當家”的活動中,她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而且在輕松愉快中學會了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同學們,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多觀察,勤動腦,相信任何難題我們都不怕!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數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于養成應用數學的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數學最終是為了用數學。]
數學教案-兩 步 計 算 應 用 題 篇2
。教學設計)
作者:丁月芳 文章來源:常福中心小學 點擊數:54 更新時間:2004-6-17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初步認識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
2. 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兩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會分步列式解答兩步應用題。
3. 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和感受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 培養學生合理選擇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已有條件找準題目中的"中間問題"。
教學關鍵
分析題中數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一)篇頭動畫
1. 師:小朋友們,你們愛看動畫片嗎?
2.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精彩的動畫片。想看嗎?會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題歌)
3. 剛才我們看的是什么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
4. 今天藍貓也來到了我們教室,和我們一起學習。請看屏幕:(播放專賣店錄像)
(二)書包信息
5. 師:從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6. 生:黃書包有6個、藍書包有6個、紅書包有6個、
7. 師:除了顏色,還有什么不同?仔細數一數,大書包有幾個?小書包呢?
8. 生:大書包8個、小書包10個。
9. 師: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生提問)
10.小朋友們真聰明,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要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梢栽鯓佑嬎? 8+10=18(個)、6+6+6=18(個)、6×3=18(個)
11.問"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種顏色的書包,每種有6個")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這里的書包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生:(賣出了一些書包)
13.師: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樣,一周后,專賣店賣出了15個書包
師:現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數學問題了?(還剩多少個書包?)(非常好)
二、 講授新課,主動探究
。ㄒ唬┭芯坷}
1. 師:你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自己試著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組內交流。(哪個小朋友先來交流,你是怎樣列式的?)
2. 生(1)6╳3=18(個)18-15=3(個)師根據回答板書。
3.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4. 生(2)8+10=18(個)18-15=3(個)師根據回答板書。
5.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別人想的不一樣,真棒!)
6. 師:用第一種方法的小朋友舉手,第二種呢?有沒有想出兩種方法的?
7. 問第一種 :你們是選擇了哪些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你用到的信息和解決的問題組合起來,就是一道應用題。誰來完整的敘述一下?
8. 生(1)藍貓專賣店進了3種顏色的書包,每種有6個,賣出了15個,還剩多少個書包?(如果出現兩問的編題,師作出肯定:很好,還可以怎么說?)
9.師:請剛才那位小朋友說一說:你在解決"還剩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分幾步來解決的?
10.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先求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再求還剩多少個書包?
11.問第二種:你們又是選擇了哪些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也來敘述成一道應用題?
12. 生(2) 藍貓專賣店進了8個大書包和10個小書包,賣出了15個,還剩多少個書包?
13.選擇這些信息解決問題的同學,他們又是分幾步來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說一說。(誰來交流一下)
14.出現全部信息:
師:小朋友能夠合理的選擇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真不簡單!這兩種方法雖然選擇的信息不同,但在解決"還剩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時也有相同的地方,你們仔細看一下,有什么地方相同呢?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再求還剩多少個書包?(說的真好)
師: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就能求?quot;還剩多少個書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師: "一共有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雖然在題目中沒有出現,但它其實就藏在題目的中間。需要我們小朋友自己去發現。
17.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幾步來解答?(兩步)(板書課題)兩步計算應用題
(二)繼續研究
師:一周以后,書包專柜上只剩下3個書包了,小朋友,如果你是這家專賣店的經理,你會怎么辦?
經理和我們小朋友想的一樣,又進了兩箱書包。
1. 出現兩箱書包,現在一共有多少個書包?誰有本事求出來?
2. 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個書包?
3. 師:那怎樣才能知道呢?
4. 生:打開數一數、查看包裝上的數量
5. 師:真是個好辦法,(每箱有30個),F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6. 生:30×2=60(個)60=3=63(個)
7. 師問:30×2求的是什么?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8.師:為什么要先求出"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9.生:先求出"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就能求出"現在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師:下面我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
。▌觿有∧X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師:輕聲讀一讀每道題目,再想一想,解決這些問題要先求什么?
。ń鉀Q第一個問題先求什么?)
。1)藍貓專賣店有5盒皮球,每盒6個。賣出21個,還剩多少個?
。ㄏ惹螅阂还灿卸嗌賯皮球?)(同意嗎?)
(2)藍貓專賣店有紅色運動鞋8雙,藍色運動鞋10雙,賣出12雙,還剩多少雙?
(先求:一共有多少雙運動鞋?)
。3)藍貓專賣店有15袋保齡球,賣出10袋,又進來12袋,現在還有多少袋?
。ㄏ惹螅嘿u出后還剩多少袋?)
3.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先求:一共進了多少袋?)
4.師:你的想法很獨特,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應該怎樣表示一下。(鼓掌)(請你們任選兩題列式計算。)
5.(當回小會計):
師:藍貓專賣店的生意越做越好,經營的品種也越來越多。這是專賣店一個月部分文具用品的進貨和銷售情況(媒體出示)
文具用品 進貨 賣出 剩余
文具盒 大號25個、小號40個 50個
橡皮 5盒、每盒20塊 85塊
卷筆機 紅色12個、藍色15個 16個
鉛筆 3盒、每盒50支 120支
師:經理知道我們小朋友今天學到了新的本領,想請你們當回專賣店的小會計,幫他完成這張表格。小朋友,你們能幫這位經理解決這些問題嗎?小組合作,看哪個小組完成的既快又對?
小組匯報交流。(請這一組小朋友上來說一說各自的想法,第一題:剩余文具盒多少個?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嗎?)(你們個個都是出色的小會計。)
6.(出個小注意)
師:你們為藍貓專賣店解決了這么多問題。經理準備用25元錢為你們購買一些獎品,獎品就是藍貓專賣店里的學習用品。
。ň砉P刀5元、水彩筆4元、練習本3元)經理想從這三種商品中選擇1~2種購買,怎樣買正好用完這25元錢呢?小組合作,把你們的想法填在表內。
7.小組討論交流。
(想出一種方法的小組舉手,兩種的呢?三種的呢?三種以上的呢?)
(先請想出一種方法的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方法。)
。銈兪窃趺聪氲?)這個方法很好。
(還有哪一組來補充),這個方法也不錯。
還有嗎?
8. 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經理到底買了什么呢?瞧!獎品就在這兒。這些獎品應該獎給誰呢?就獎給我們三班的全體小朋友。你們推選哪位小朋友來領獎。
卷筆刀5元 水彩筆4元 練習本3元
5 0 0
2 0 5
1 5 0
0 1 7
0 4 3
四、總結談話,激勵創新
師:能有機會和這么聰明的小朋友合作,丁老師感到非常愉快。這節課快要結束了,小朋友,你還有什么話想說嗎?
師:藍貓也有話想對你們說(結束語)
小朋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