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抓住兩個“全”字體會: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優美。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課件展示)
還允許學生可以與環境的惡劣作一下比較,突出老人的貢獻巨大。
這是老人創造的一幅美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通過這些數字寫出了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通過3700畝林網與杭州體育場70畝作比較,想象老人種樹的面積大,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了不起的奇跡)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⑶、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指名讀一讀,學生簡單從樹的作用角度談體會。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預設:
⑴、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險惡,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呢?(學習2自然段,這段可以放在前面學生讀課文后對“青山不老”新的認識時就可以教學)
一齊讀一讀,觀看課件。這些圖片出示的僅僅是一般的干旱、霜凍、沙塵暴,更可怕的是:結合注釋學習“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讀句子,說說解釋,老人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的險惡,我們再來讀一讀。
⑴、我還知道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里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后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讀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交流學生的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