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師:說得真好!這個“善”字還在課文里的另一句話中出現了。(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個“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里的“善”是“善于,擅長”的意思。
師:你回答得真好!同學們,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鐘子期是這樣贊嘆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鐘子期是這樣贊嘆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難道鐘子期的琴聲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嗎?還有什么呢?
生1:我想還有他的歡樂和憂愁。
生2:我想還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還有他思鄉的情懷。
……
師:是啊!伯牙的琴聲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課前談話中的詞語)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生齊:“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鐘子期曰:
生齊:“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
生齊:“善哉,裊裊兮炊煙!”
師:伯牙鼓琴,志在楊柳,鐘子期曰:
生齊:“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師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讀通文本,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藝的高超以及鐘子期的“善聽”,尤其是后面的發散,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當伯牙的琴聲中有清風、芳草、炊煙、楊柳之時,鐘子期是如何贊美的,由于有了課前對“清風徐徐、芳草萋萋、炊煙裊裊、楊柳依依”等詞語的積累,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容易,同學們的齊聲回答一下子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教學片斷4:
師: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同學們,你們都已經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們把這些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來,那就是:(課件出示)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生齊讀)
師:這句話誰都懂了呢?“念”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覺得“念”應該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師: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認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師: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夠知道。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來,鐘子期不但能夠聽得出伯牙的“琴音”,還能識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夠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為如此,所以伯牙才識鐘子期為他的――
生齊:知音!
(師板書:琴音 情音)
師:知音難道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的人嗎?請你們再讀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讀之后對知音還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認識?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讀了這句話以后,覺得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僅僅聽“琴音”,知“情音”還不能稱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師:你說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他!是啊,知音,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師板書:知志向)正因為這樣,所以伯牙才識鐘子期為他的――
生齊:知音。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老師帶領學生從理解字詞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處挖掘。尤其是在對“知音”的理解上,學生通過課后的“資料袋”已經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學在閱讀本課時,就僅僅停留在對知音的字面認識上,認為伯牙把鐘子期視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為鐘子期能夠聽得懂他的琴聲。其實這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師緊緊抓住“所念”“必得之”兩個詞,讓學生的理解向深處前進了一步:知音不僅是要“聽琴音”,還應該“識情音”。接下來,現次出示上文,讓學生聯系上一句中出現的“志”字來再次深入理解,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對“知音”一詞有了如此透徹的理解,學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