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一)教學設計
教學課題:人教版新課標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教學目標:
1.采用個人、小組、全班的方式朗讀課文。誦讀課文。
2.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懂課文內容。
3.以讀悟情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
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談話揭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師范讀,自由讀、小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設計理念:文言文是以讀為主。設計了自由讀、試有節奏的讀師范讀、小組讀、齊讀五個步驟,層層深入體現讀的實效性。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
三、理解課文,品知音之情。
1、解說課題。
(1)“絕”是什么意思?
(2 )“絕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鐘子期。問題:你了解伯牙和鐘子期他們的什么情況?(預設句子: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3、體會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仔細讀讀課文,從哪些句子中你能體現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用筆標出來。
預設學生畫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導學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鐘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課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再讀課文 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并理解。
(設計理念: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在通過學生熟讀課文后,在從學生的感受設計相應的、能夠理解內容及課文所映射出的情感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句子來理解課文。同時,要學生能深一層的理解內容,適當的展開想象,展示相應的資料,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以讀為主,適時進行引導,真正的體現文言文的以讀促理解。)
四、拓展延伸,深悟“絕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伴著樂曲,學生再讀課文。
(設計理念: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對“絕弦”有進一步的感受,感受知音。 再回歸課文,讓學生在樂曲聲中讀書,用心去體會知音。)
五、總結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的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難求,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