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過度: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幻燈片出示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1、拓展短歌
老師:請同學們打開《語文同步指導》默讀,誰覺得自己最能表達伯牙的心情?醞釀情緒,指名讀。(學生讀)
老師:他用這種“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讓我們帶著伯牙深深地傷痛和悲傷齊讀后一句。(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老師:然后伯牙摔碎了瑤琴。隨著那聲斷弦,伯牙所彈奏的高山流水也成絕響。高山依舊,流水依舊,只是山水之間多了一段關于知音的千古佳話。道是無琴卻有情啊!這后人根據這一蕩氣回腸的故事,又編了一首同名的樂曲,(就連電也想讓我們欣賞這首曲子。)請同學們欣賞這首樂曲,相信你會有新的感受。伴隨著這優美的樂曲,再讀一遍課文吧!
2、情感升華(課件播放樂曲《高山流水》)伴著樂曲,學生再讀課文。(下課鐘聲響)
六、總結
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的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難求,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三)教學反思
上完《伯牙絕弦》這一課,我的心里涌動著一種激動,洋溢著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三點談談自己的收獲。
1、資料的適度引入,引領學生去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窗口為契機,創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閱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本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課前,我讓學生用游戲的形式說一說abcc式的詞語,然后用幻燈片出示有關描寫景物的abcc式的詞語,讓學生吟讀,在吟讀中加深對這類詞語的積累,以及為進一步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做準備。理解知音時出示的相應資料,讓學生能夠深刻的領悟俞伯牙與鐘子期的互為知音的情意。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短歌,讓學生加深伯牙失去知音時心情的理解,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里,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里,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泥于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愿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2、用自己的情感引領學生的情
語文課程具有審美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讀中升情。我知道課堂上,感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也是情,而教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說是導體,是火種,學生面對情感豐富的老師,身處充滿激情的氛圍,一定會真情依依的體現。因此,整節課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漸入佳境。本篇課文是古文,小學生接觸的古文并不多,古文是以讀為主的,而教學中,我也深情的進行了范讀,學生也試著深情的讀。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面帶笑容,特別伯牙遇知音時我更是投入了全部的情感,學生也是很激動。但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一下用很低沉的語調進行過渡語,學生一下又被我的情感帶到了底谷,學生居然還帶著傷感的語調讀了這句話。最后在音樂伴奏下的朗讀更是時教學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