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引出知音,老師:說得太好了,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清風也罷,明月也罷,真無所謂,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鐘子期都能知道。用書中的話說。
學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課件第四句)
老師:‘念’做何解?為什么‘必得之’?
學生:念,思念。必得之,一定要得到。
學生:在這里,應該作心里所想來理解。不是得到,應該是一定知道。
老師: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我們應把‘念’當做心里所想,必得之,一定知道。就是平時說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蟲子,我想什么你都知道。
學生點點頭贊同道:呀!
老師:當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傷,志在開懷,子期都能理解這就是——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學生說出后半句),可見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他們是——知音(學生一下就說出“知音”,老師板書)
老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下,他為什么偏偏是鐘子期為知音呢?
學生:鐘子期十分懂俞伯牙的心思。
教師補充資料(出示幻燈片)。學生默讀。
老師:是呀,雖然聽者無數,但無人真正聽懂他的琴聲,可以想象,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所以他一個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鐘子期,卻能聽懂他的琴聲。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呢?
學生:知道我的人,非是鐘子期不可。
有學生說文言文:知吾者,子期也!
老師:是呀,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學生齊讀前四句。)
6、理解并體會“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老師過渡語:同學們的朗讀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他們倆多想像高山流水一樣永遠相伴、永遠相依,于是,他們約定來年再來相會。第二年中秋節,伯牙乘著一葉扁舟,如約而來。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時,高山默默,流水不語。(幻燈片出示第5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老師:自己試著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學生一下又進入了自己的思考中,陸續的有學生舉手。)四人為一組的說一說。
指名說,學生:鐘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自己的知音了,于是,就把琴弦割斷并砸破琴,終身不再彈琴。
學生:鐘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懂得自己的人。于是,就把琴砸了,終身不再彈琴。
老師:破琴絕弦,就是把琴砸爛,割斷琴弦。也就是把琴一次的弄爛。目的就是再也不彈琴。
7、小結
老師:你們認為子期死了,這對伯牙來說意味著什么?
學生:意味著他的音樂再也無人能理解。
學生:他的志向再也無人能明白。
學生:意味著他要回到以前孤獨寂寞的日子中了。
老師:是呀,同學說的多好呀!俞伯牙不堪承受這種痛苦,所以
最后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深悟“絕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