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絕弦》 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十一冊
教材分析:《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實驗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題來組合課文的。所選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體現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本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設計意圖:
如何提高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欣賞和理解能力,是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關鍵,而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讓學生走進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卻體會他們的感受,讓學生入情融境,站在伯牙子期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再以枯燥的講解為主,而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融匯自己的情感,體會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深情厚誼。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學習,感受伯牙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2.根據課文注釋,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且能背誦全文。
3.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體會伯牙子期的真切情意。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關于伯牙子期的介紹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古往今來“知己朋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偏愛和重視:王勃的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給予遠行朋友一份安慰;孟浩然的一句“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透露出無知己的傷感;魯迅先生的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一種滿足與喜悅……今天我們也要走進一個流傳千古的感人故事,一起去體會一下古人對友誼的珍視。打開書本137頁,我們一起來學習25課《伯牙絕弦》。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讀準字音,強調“弦”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多讀幾遍,做到朗讀通順、字正腔圓。
(二)思考并回答:伯牙絕弦,“絕弦”是什么意思?文章哪里寫到伯牙絕弦?
預設答案:文章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板書:不復鼓)
1.請生讀并解釋,師糾正讀音和節奏。
2.生集體讀最后一句,感受“絕弦”的意思。
3.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伯牙為誰絕弦?為什么要絕弦?(板書:子期、子期死)
過渡:這是怎樣的倆個人?為什么要為了一個人而終身放棄鼓琴?談談你對伯牙子期的了解。
(三)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師補充,可結合課后資料袋。
補充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引出課文第一句話并翻譯。解釋“善”——擅長。(板書:善鼓琴、善聽)
小結:他們的相識也許只是一種偶然,但是卻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知音樂曲。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卻感受這一份真摯的情意。
三、再讀課文,深入感悟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伯牙和鐘子期的關系?(預設答案:知音)
解釋何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二)從文章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