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設計
(4)自學14個生字。
(5)有條件的話,查閱“居里夫人”的有關資料。
2.教師自制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活動(預計1分鐘):讓學生觀看世界地圖(大屏幕出示),在地圖上尋找 “波蘭”,然后鄭重告訴他們——
“就在這個叫做‘‘波蘭‘‘的國家,144年前,誕生了一位端莊美麗的女孩,她就是后來受到全世界人尊重和稱頌的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大屏幕出示居里夫人的巨幅照片)
【設計說明:①面對地圖說“波蘭”,看著照片說人物,相比單純的文字介紹更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認知印象;不說“1867年出生”,而通過推算說成“144年前誕生”,更易于讓學生清晰地感知居里夫人與我們的“時間距離”。②這一段快捷、簡短而又針對性較強的課前活動,一方面能快速收攏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能借此引出課文中的主人公。】
二、檢查預習情況,借機引出課題,朗讀課文,學習字詞。(完成目標1和目標2的一部分)。
(一)匯報所查閱的資料,介紹“居里夫人”,引出課題。(預計3分鐘)
1.先請學生從自己準備的資料中用波浪線畫出一兩句或一小段自認為最重要的信息,熟讀強記;再自由匯報——每人只脫稿匯報所劃出的內容;再課件出示下面一段文字,讓學生自讀自知;最后抓住該文最后一句話,引出課題。
居里夫人介紹(一)
瑪麗·居里,1867年生于波蘭。她自小就勤奮好學,16歲時以金獎畢業于中學。25歲來到法國留學,住在學校附近一間閣樓上,沒有燈,沒有水,只在屋頂上開了一個小天窗。她一心撲在學習上,26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學校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于該校的數學系。瑪麗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使她贏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榮獲物理學碩士學位后,她來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實驗室,開始了她的科研活動。就在這里,她結識了年輕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28歲與其結為伉儷。1898年,31歲的居里夫人與丈夫發現了反射性物質釙。同年12月又發現了鐳……
【設計說明:①檢查學生搜集的資料,最怕學生拿著一大頁文字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朗讀,費時又低效,聽的學生不大用心,讀的學生讀過忘過;如果為顧及時間只檢查一兩個學生,又會挫傷眾多學生查閱資料的積極性。采用“摘其要點,脫稿匯報,避免重復,互通有無”的方法,則能解決以上諸多難題。②《居里夫人介紹(一)》這段文字采集于“百度”,原文詳盡而冗長,為了適合于學生閱讀,也為了節省時間,老師進行了精心取舍與重組,有意突出居里夫人的勤勉與好學,對學生感悟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早做鋪墊。并將原文中好多年份換化成年齡,如將“1883年”換算成“16歲”,有利于學生理解。經過這樣的“二次加工”,這段文字明白如話,線索清晰,老師不用講解或自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知,將讀書的權利盡可能還給學生。③文中“伉儷”一次有意保留了原詞,并且有意不注音,讓學生在不會讀的情況下揣測出它的意思(夫妻),告訴學生這就是“聯系前后文理解詞義”的神奇之處!以此提示學生,預習時利用工具書理解了幾個詞語,還有一些詞語完全可以“用此法而解決之”,向學生滲透解釋詞義的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