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設計
金川縣東方紅小學校 張登禮課題 矛與盾 年級 六年級 學科 語文 執教者 張登禮 設計理念 1、 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開展自主學習。 2、 體現各種教學資源的共享,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 體現賞識教育思想,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寓言的特點,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教材分析 《矛與盾》出自六年制小學第十二冊25課,是第六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本文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戒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學情分析 本課是一篇古文。學生在上冊已對文言文有初步了解,但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所以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寓意并不難理解,難點在于讓學生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但是,由于這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古文,不宜采用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辦法,更不能講古漢語的知識。重點詞語應當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目標 1、 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目標 1、 放手發動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全員參與學習過程。 2、 合作交流,教學相長,共同研讀、探索、享受研究成果。 3、 學習過程學生去實踐,問題學生去發現,結論學生去得出,方法學生去探索。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目標 讓學生通過本則寓言的學習從而知道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斷句,結合注釋,自己嘗試,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流利地朗讀和背誦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難點:讀懂本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cai(情景朗讀) 2、 課外擴展資料(畫蛇添足)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的 基本環節 學生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出示課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讀課文,理解文意 互動學習,感悟文意 再讀課文,弄明寓意 1、 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 聽老師講故事,比較老師講的寓言故事根自己看過的有何不同? 3、 討論如何弄懂老師講的故事?(多讀、聯系課后注釋、問同學老師) 1、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跟錄音讀 總結老師讀文言文的特點,跟老師讀,自由讀,劃出讀不準的字。 分組讀,比比誰讀得好。 分小組討論交流,結合文后注釋,弄懂文意。 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在小組內交流。(只要說出每句話的大致意思就行。) 找出問題,幫助理解。 小組討論,交流總結所悟寓意。 結合自己,交流經歷、體會。 展開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成個內容豐富,有趣的小故事。分角色表演。(此環節看情況) 引導:我給大家講一則寓言故事,相機問:你們以前學過或聽過哪些寓言故事,告訴老師。 指名學生回答,進一步問:哪位同學還記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 教師用文言文形式給學生講《矛與盾》 板書課題:矛與盾 1、范讀課文 2、放錄音(可教讀) 3、指名讀,正音 流動指導,指名講解。 板書: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吾矛之利物無不陷 提問:“有人問,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么樣?那個人為什么回答不上來了?”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 教師相機點拔課文中蘊含的道理。想一想你自己或周圍的人有沒 有類似《矛與盾》中楚人的行為呢?說說 你的見聞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