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利用注釋大致讀通課文,了解故事大致意思,明白故事的寓意,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有感情地熟讀課文。
3、學會5個生字,寓矛盾譽吾,能說出重點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文言文學生接觸得少,讀起來與學生的距離較大,處理好讀是本文的重點。
教學難點:從故事中明白寓意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方法:探究、創設情境,以讀為主
學法:自主,感悟,討論,交流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講魯人持竿進城的故事,調動學生的情緒,緩解學生緊張的壓力。
一、導入:
說說以前我們學過的寓言故事。通過《守株待兔》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結:寓言(板書)往往假托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板書)。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矛與盾》,相信大家也會通過這個寓言故事,明白一個道理,有信心嗎?(提出學習的目標)
二、新授:
1、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32頁,先大致看一下課文,比較跟前面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矛與盾》和十一冊學過的《學弈》《兩小兒辯日》都是古代的文言文,比較難懂,請大家先試著讀一讀課文。(要求標出生字,咬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鼓勵學生看誰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3、適當點評后大家再試讀。(要求把課文讀通)
4、全班齊讀。(進行鼓勵)
5、老師范讀,生評價,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自由讀課文。
6、你們覺得老師讀得好,是因為我理解了寓言故事的意思,相信你們理解后會讀得比老師更好。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生說出后用課件出示)請大家結合學習的方法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7、指名說。(兩個同學,進行適當提醒和鼓勵)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8、你能不看書把故事講給后面的同學聽嗎?
9、看來故事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幫老師解決一些問題嗎?
10、問:“矛”是什么?什么樣的矛算是好矛?(鋒利)楚國人是如何夸他的矛的?(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他夸的時候是什么心情?(目空一切,炫耀,指導學生讀出炫耀的語氣)
11、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盾”,指導讀。
12、把自己當成楚國人,注意語氣,讀出這兩句話,指導讀。
13、假如你是周圍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又會怎樣說呢?(讓學生分析體驗人物的話語,提高遇事應變的能力)
14、課文中有人向楚國人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這樣做后會出現什么結果?請小組四人討論一下。
15、小結:不管什么結果,楚國人的這兩句話都不能同時成立,也就是前后抵觸、自相矛盾。于是文章最后出現了“其人弗能應也”的結果。
16、指導讀。在剛才理解的基礎上,把握人物的心理,把自己當成楚國人去讀課文。
17、同學們都是樂于助人的好同學,你們幫幫這個楚國人,他怎么說才能不自相矛盾,使大家信服,而買他的東西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
思考:從這則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寫在書上。以楚國人為戒,以后我們說話、辦事應該怎么樣呢?
希望同學們以后都能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
板書:
矛與盾 故事——道理
矛:鋒利(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前后抵觸 實事求是
盾:堅固(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