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古代燦爛文化的載體。文字言簡意賅,又不失生動形象,表達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在小學高年段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多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這將為他們以后進一步了解并熱愛祖國文化打下基礎,并對其一生的文化素養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矛與盾》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最后一組《古代寓言兩則》里的第一則文言文寓言。文字簡練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說的話作為點睛之筆蘊含寓意。憑心而論,學生在接觸文言文時,難免覺得拗口難讀,晦澀難懂,產生畏難情緒。這則文言寓言,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借助,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學習基礎和經驗。因此,文言文的教學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積累的策略。
不過,《矛與盾》這則文言寓言將理解古文的意思,領悟寓言的寓意兩者加在一起,為學生學習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學這樣的課文時,教師往往教學生弄懂文言詞句和整篇課文的意思,懂得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就行了,這種只關注知識和能力的“雙基”目標以及簡單的德育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呢?如何讓學生經歷文言寓言學習的過程,并在體驗學習過程中領悟寓意呢?我們仔細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設計,嘗試了“情境引領,讀為根本,拓展積淀”的特色教學方法,力圖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古文的樂趣。
一、情境為線,古文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句總關情。文言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同樣離不開文字創造的具體情境!睹c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動可笑的形象,諷刺夸張的手法,創設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使情境貫穿教學始終,可以優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1、導語引渡——未入文辭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伊始,一曲悠揚的古樂,一幅精美的畫卷將學生帶入到兩千多年前的集市,順勢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打動了學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學生興趣盎然,輕松自如地走進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擬表演——身臨其境品意境
課堂上,我模擬古代集市,讓學生自由組合,進入角色表演。孩子們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課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內化了語言文字。憑借這種身臨其境的知覺,學生在情境讀文后覺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領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學生的表演微妙微肖,舉手投足間無不古韻十足。
3、情境評價——此情綿綿無絕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從大環節的創設到過渡語的斟酌,處處含情,情境的創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語言貫穿文言文教學,多次用語言再現楚人賣矛和盾的場景,讓情境延伸,使學生始終置身其中去讀懂這則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樣子,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爾等真會譽矛也!”盡可能多地使用精煉的文學語言,如半白半文的導語,創設情境的評價語潛移默化地帶著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去讀去悟,給予學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圖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