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寓言二則》是北師大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包括《矛與盾》和《鷸蚌相爭》兩篇文言文。《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夸耀自己所賣的盾和矛,語言前后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寓言,文字簡練而又形象生動,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思維不是很活躍,北師大版以前也學過一些文言文的寓言,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強,樂于表演的學生不是很多,上課發言不是很積極。
教學思路
教材選編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詞造句的凝練、精要,讓學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釋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課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采用“讀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去領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要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講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理解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能說出重點語句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貪心的人,他從人家的門口走過,看到人家門前很好看,又有用的東西,他就走上前去,一手捂耳,一手去摘.結果他沒有摘下來,就被這家的主人發現了,逮個正著.知道這是什么故事嗎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你還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亡羊補牢,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
這些都是寓言故事,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綜合大家所說: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就帶大家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矛與盾》。
(學生以前雖然學過寓言,但是,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并且進一步回憶寓言故事的特點。)
二、板書課題 揭題激讀
1、板書:矛與盾
2、齊讀、思考:什么叫矛,什么叫盾 ,矛用來干什么的 (刺),盾用來干什么的 (擋)。
矛盾是什么意思 (手捂住"與")(說話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3、作者簡介:本文出自《韓非子》。韓非子,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他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4、師:好,現在我們自由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矛與盾》寫了一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三、初讀課文 讀通讀準
1、學生自由讀文(讀文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師指名讀文,其他同學注意聽。
3、通讀課文,暢談讀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感覺。文言文讀起來和咱們現在的文章比起來怎么樣?(別嘴,難讀,讀不能順).
4、師談感覺:我其實和大家一樣,讀第一遍時也覺得不好讀,很難懂,等我讀了十幾遍之后,已經熟能成誦了.現在我就把這篇文言文讀給大家聽。(老師朗讀)
5、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評)
6、現在老師已經懂得了這則寓言故事的意思,你認為老師采取了什么樣的方法
7、教師強調指出:不但多讀,而且要結合文中的注釋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請大家也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