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學實錄
生:(看視頻)
師:同樣的“美猴王”的故事,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那一種更好呢?請同學們就這個問題暢所欲言
生1:我認為電視劇中的畫面好,因為畫面更形象,更直觀
生2:我認為畫面好。六小齡童演得太精彩了!
生3:我認為文字好。因為通過閱讀文字,我們可以隨意想象,畫面是不能代替想象的
生4:我也認為畫面好,因為有了畫面,我們可以更快地了解故事情節,就不用去想象了
生5:我認為文字更好,文字給我們留下的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想象中的東西師最美的。剛才……同學那樣說,說明他是一個沒有想象力的人。
生6:我認為兩種都好。畫面更直觀,文字可以發揮想象
……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的確是這樣,電視劇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視聽享受,而文字的魅力也是無窮的,它留給了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所以我們在享受電視劇給我們帶來的視聽震撼的同時,老師還是倡議同學們讀名著、愛名著、積累名著、宣傳名著,從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汲取精華,并把它發揚光大!
這堂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四、教學反思
《美猴王》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是學生很熟悉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以“一只外來的石猴憑什么能深孚眾望、被擁為王的呢?”這個問題統領整篇課文,讓學生展開討論,進而分析出美猴王的人物形象特點。教學過程中,我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熱情很高,發言踴躍,觀點獨到。應該說,我完成了預設過程中的教學任務。但遺憾的是,在匯報“一只外來的石猴憑什么能深孚眾望、被擁為王的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沒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又把學生拽回到了分析語言、動作的小圈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違背了預設的初衷。有了遺憾,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
五、課堂教學點評
這節課的優點很多,我來談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
(一)問題設計得比較巧妙。教師從題目著眼設計問題,圍繞“一只外來的石猴憑什么能深孚眾望、被擁為王”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激發了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此,當教師提出問題后他們會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通過自主閱讀,互相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學生抓住石猴的言行分析石猴的性格特點。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繁瑣的教學環節。并且,學生的潛心會文,自悟自得,與老師的相機點撥和諧統一。這樣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同時情感得以升華。由此看出,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問題設計得好,引得巧妙,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大腦皮層興奮,從而把學生的興奮點引向教學主題,還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發學生進行有效參與。
(二)給了學生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教師注重在課堂上吊起學生的“胃口”,如播放“石猴出世”的視頻,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緒。所以,他們一開始就想學、愿學,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和諧,教師用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溫和的表情、寬容的態度來調控教學過程,并為學生創造了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而且教師設計的問題是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的。因此,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學生在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中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當然,這節課也有瑕疵之處,主要表現在主線問題并沒有貫穿到底,在學生圍繞最初的問題思考、回答過程中,教師又派生出另外一個問題:“石猴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還有哪些,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雖然在內容上是與主線問題是一致的,但在藝術性、綜合性、開放性方面顯然不如最初的設計,這表明老師在駕馭課堂方面還存在“放不開”的問題。當然,瑕不掩瑜,這節《美猴王》無疑算得上一節“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