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廣玉蘭 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學完我再次捧出花,帶著學生像作者那樣觀察花朵,學生覺得能立刻學以致用,成就感很足,寫作熱情高漲!
教學反思:
《廣玉蘭》一文是一篇狀物散文,作者狀物,原因是因為她感到了物的 “美”,而借助于文字將這種美傳遞給讀者。廣玉蘭,同樣是因為它的美麗、高雅打動了作者,所以在教學時,我緊扣住“美”展開。因此,我對教材的上述處理只對了一部分。但是,事物的美麗是多種層面上的,有外型上的、色彩上的,更有一種事物潛藏在內的品質,即真正打動作者心靈的東西,那是另一種表達形式的美麗。故而,我教學的處理只對了50%。形態上的美與精神上的美渾然結為一體,這才完成對事物的真正欣賞。
《廣玉蘭》一文的教學將“美麗”和“生命力”剝離,使得廣玉蘭美的有些空洞,缺乏了靈氣,更對學生的欣賞技能作出了誤導。課后,我將課設計為:
花:日中滲透綠
色彩美 葉:綠而有光澤
花:冰雕玉逐
質感美 葉:像涂了蠟
花:千姿百態
形態美 葉:邊緣微呈播狀
品質美 有旺盛的生命力
課堂中借助于“讀”,引導學生理解廣玉蘭的美麗,認識“什么是”廣玉蘭,并弄懂作者“為什么”寫廣玉蘭,教給欣賞能力,培養讀書能力,閱讀便可到位。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花的色美、清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兩點印象最深。
第一,學第四段時,我先把采來的廣玉蘭葉片發給每小組,同學們拿到葉片顯然很高興,都認真觀察、觸摸、感受。“富有光澤”、“鐵銹色的短柔毛”、“微呈波狀的邊緣”,這特點無需說明,學生自然能感受到,體會到,當學生再去讀第四段時,很容易就理解了。
第二,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不滿足。學完這課后,不少同學提出了問題,如:廣玉蘭除了觀賞,有沒有藥用價值?它對環境要求如何?怎樣栽培?和白玉蘭有什么區別?等等。有些問題,當時同學們就進行了交流,有些問題,我請同學們回去查閱資料,然后交流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我想,每一節課學完就應該這樣,不能讓學生帶著滿足走出課堂,而應該讓學生帶著激qing、帶著疑問走向課外,這樣學生才能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信息。
教學反思:
我引領學生解讀廣玉蘭,發現了廣玉蘭的可貴之處,發現了它身上獨特的美。這種發現的過程,是學生的靈魂受到震撼,心靈受到觸動的過程。這種解讀是深層次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世界走進文本,文字敘述的意象好像變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變成了和自己對話。原來與學生存在距離的廣玉蘭,現在成了學生理解的起點,發現美的起點,尋求閱讀樂趣的起點。此時的景觸動了學生的情,學生帶著情再去關照廣玉蘭,意味由此而出,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沒有生命的廣玉蘭,被學生在閱讀中給予了生命。文字的敏感,生活的敏感由此而出。當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對話就進入了至臻至美的境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