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廣玉蘭 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的第三小節描寫花的形態,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作者寫了四種不同形態: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盛開的以及凋謝的,且這四種形態中有一種內在的生長聯系,從未開到開過,每一個時期廣玉蘭花都有它獨特的美。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喜歡哪一種形態的花就試著把它讀好,來比一比你是不是把這一時期的美讀出來了”。學生練讀比讀之后,再讓學生試著去發現這四種形態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之后讓學生按照這樣的順序向大家介紹廣玉蘭花的形態。由讀到說還可以遷移到寫,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花按照這樣的順序來說一說這種花的形態,我想學生就可以在積極的積累中把花的形態的描寫方式沉淀為己有知識。
散文貴在寫神。《廣玉蘭》一文美在寫廣玉蘭之形外更突出了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而這一點,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理解這一點,需要有“形”的鋪墊,在對廣玉蘭香幽、色美、形秀、葉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讓學生回到文本,認真思考。在如此美麗的花形之內還藏著她的什么品質呢?讓學生自主學習,可討論、可批注、可自讀,在全班交流中再通過對開過的廣玉蘭花、終年常綠的葉片這些細節讓學生切實感受廣玉蘭頑強的生命力。以這樣的理解來讀全文的最后一句,情感自然而然得到了升華。
《廣玉蘭》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2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的文筆,細致地描寫了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作者按照花開的時間順序,描寫了廣玉蘭花開放時的各種形態。在該段教學過程之中,我以簡馭繁.著力凸顯一個 “讀”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該段中的第2至6句,在讀中品味語言,感悟想象廣玉蘭花兒的四種不同姿態——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完全盛開的、已經開過的,并將優美的語言熟讀成誦、內化積淀下來。
教學反思
《廣玉蘭》是一篇散文,文筆十分優美,特別是上例中的第三自然段,把廣玉蘭開放時的各種形態用生動的語句,貼切的比喻描寫了出來。這一段是要求背誦的。課前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指名學生讀,其他學生邊聽邊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然后直接讓學生說出廣玉蘭開花有幾種不同的形態,接著再讓學生看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最后再讓學生進行背誦。但在教學前幾個自然段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提不起來,甚至有的學生趴在課桌上讀書。因此,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我沒有按照課前想好的思路去上,而是在學生了解這一段的大意后,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去體會,即不要求他們一定要默讀或是輕聲讀等,同時還允許他們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提高了許多。等他們把自己喜歡的一種形態及喜歡的原因說出來后,我又乘機安排了“讓學生向自己的同桌介紹你自己喜歡的形態”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無意中把課文中的語句熟記在心,最后又順水推舟讓學生上臺來看著圖介紹廣玉蘭,讓學生在情境中輕松地把課文背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