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夜晚的實驗》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課文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3.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實驗、潛心研究、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教學準備:熟讀課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2課,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著名科學家——,為了解開——所做的——。
3、從第一段的學習,你覺得斯帕拉捷是一位怎樣的人?出示句子:“這個現象引起他的好奇:……飛行呢?”板書:好奇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為了揭開這個疑問,斯帕拉杰進行了幾次實驗?分別怎樣做的?結果怎樣?默讀課文2-6自然段,結合課文內容,填好表格。(媒體出示)
實驗 做法 結果 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1.交流
①蒙上眼睛輕盈敏捷地來回飛翔
②堵住鼻子還是飛得那么敏捷、輕松
③全身涂滿油漆還是沒有影響到它們的飛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
2、如果每次實驗都用200字寫下來,可以嗎?為什么?寫的時候要有重點。你們覺得應重點寫哪—次實驗? (第一次)
3、輕讀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樣寫的。交流。(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練習說話。)
①先交代實驗的時間、地點,接著寫斯帕拉捷的做法,然后寫實驗的結果,最后寫斯帕拉捷的思考。
②提問:“當他看到放出去的幾只蝙蝠輕盈敏捷地來回龜翔時,不由得驚叫起來,”為什么?(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號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出示句子:“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捕足靈活的飛蛾呢?”板書:奇怪
4、指導根據板書的提示,看圖復述第一次實驗的情況。
5、自由試述。指名復述,評議。
6、默讀第4—6自然段,思考:與第一次相比,后來幾次實驗的情況是怎樣簡明扼要地寫的?
交流。(先概括,再讀有關語句)
①自然段緊承上文簡潔地敘述斯帕拉捷兩次實驗的做法、結果及第二次實驗后的猜想。
出示句子:“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斯帕拉捷這樣猜想。”板書:猜想
②第5自然段寫最后一次實驗的做法和結果。
提問:為什么做法一帶而過,而結果較細地加以描寫呢?
(因為結果與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寫斯帕拉捷的發現。出示句子:“啊!蝙蝠在夜間飛行……確認目標的!”體會感嘆號的意思。
根據四次實驗的結果,練習用蝙蝠夜晚飛行“不是……而是……”和“不是……也不是……而是……”說話訓練。
7、指導朗讀。重點指導讀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個問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嘆句,體會斯帕拉捷終于揭開蝙蝠夜間琶行秘密的無比喜悅激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