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戰》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六篇
在學生們交流第二自然段令他們感動的句子時,還聯系到了實際,聯系到了自己,說到“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腳趾”時,談到自己平時有一點小疼痛就會撒嬌,但是戰士們卻“全然不顧”,令人敬佩;還有的學生談到“傷痕累累”時,聲音竟然在顫抖,他說他們為這些戰士們心疼!還有的學生說到“凌晨兩點”,那正是大家正睡得正香時,卻誰也想不到有這么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正為了保衛我們的家園而戰斗著……學生們說得真好!而又在觀看了一段抗洪錄像之后,又有了一次直觀的體驗,在充分感動的基礎上,再次來朗讀這一串文字,每個人的臉上的表情都不一樣了!
而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在充分感受到黃曉文的勇敢獻身精神之后,又讓學生觀看了一名抗洪英雄犧牲在大堤上的片斷。幾乎所有的孩子眼圈兒都紅了,一些孩子哽咽了,甚至于還有幾個流淚了……是的,雖然事情發生在幾年前,雖然當時他們尚未懂事,可現在當年的情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怎能不令這些善良的孩子動容?
第五自然段是要求學生背誦的,而第五自然段又是由好幾個排比句組合成的。這段的學習就完全是學生自主的學習,他們談感受、談想法、談感動、談頌揚,不知不覺地,已能將這段文字熟記于心。當我提出“人民子弟兵為什么要這么奮不顧身地保大堤、救群眾”這個問題時,學生們肯定地回答:“因為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他們愛人民、更愛我們的祖國!”相信在學了這段文字后,他們對解放軍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了。以前說的“解放軍是最可愛的人”、“子弟兵是人民的子弟兵”這些話對于他們來說,可能都只是些客套書面語,相信不會像現在這樣能震撼他們的心靈,從現在開始,他們是真正地敬愛我們最可愛的人了!
最后的一首詩,雖然不長,課前也沒有演練過,但有了一堂課的感情積累,學生們讀起來慷慨激昂,特有感情,我覺得他們是理解課文了,理解“錚錚鐵漢”和“人民救星”的含義了。
后記:作業中有這么一項:寫一首謳歌抗洪戰士的詩。有的學生完成的更有深度,不僅為抗洪英雄譜寫了贊頌之歌,更提出了造成災難的原因還是人們的環保意識,我想這也是這篇文章帶給我們的另一種啟示吧!感謝這篇文章的筆者,感謝優秀的孩子們!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
2. 學習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惡浪面前,為了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從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會解放軍戰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教學手段及輔助活動]:
1、多媒體課件
2、組織學生上網查閱98年抗洪救災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災中涌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讀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1998年由于連日來的大暴雨,洪水泛濫,長江沿岸的許多地方都發生了險情。昨天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已經了解到,在這萬分危急的關頭,幾十萬解放軍官兵奔赴災區,和當地的群眾一起,共同打響了大江保衛戰。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指名回答課文第二段(2-4自然段)主要寫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衛中的哪幾個典型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