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六、課外延伸,作業拓展:
師:本課生字不多,(出示)看看,除了熏字外,還有哪些字在書寫的時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1:凄清的“凄”字,右邊的“豎”和下面的“女”要分開。
生2:“藻”三口要緊靠。
師:我們在練習行楷的時候要講究呼應和連貫!除了美觀還要講究速度!打開《習字冊》每個生字寫三遍,描一遍、仿影一遍、臨寫一遍。
生:(練習)。
師:同學們都能做到姿勢端正、書寫美觀大方且有一定的速度。
師:有人說“花如人、人如花”。其實,季羨林先生就像夾竹桃那樣樸實、堅韌地生活著!課后去讀一讀季羨林的故事,找找他和夾竹桃之間的共同之處,為下節課細讀課文做準備!
《夾竹桃》(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夾竹桃》是文學大師、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散文,描繪了在萬紫千紅的花季里,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品讀這篇美文,已是深深迷醉,能夠在建湖實驗小學執教這一課,鄙人更覺三生有幸!
回想“磨課”的過程中,著名特級教師、大豐市教研室陳永平主任對我的悉心指導,令我受益終身。“不要想著你是來參加比賽的,以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地引領孩子們傾聽、閱讀、思考、說話和書寫,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學語文,就是你應該做的。”這是陳主任常常說的一句話,正是這番話,讓我那一顆浮躁的心沉靜下來,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思考自己的教學。現把本人對這節課的反思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視預習。預習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學習習慣。但是如果教師沒有明確的預習要求,學生往往滿足于讀讀課文,從而使預習流于形式。針對這一實際,我對學生提出了“四字預習法”,即:讀(讀準字音)、查(查清詞意)、注(標注感受)、疑(提出疑問)。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指名學生讀書、提出自己的疑惑、說出自己的想法等形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把預習工作落到實處,為更好、更高效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以讀為本。“書不讀通不開講”,讀通課文是學習的起跑線,教學中,我實實在在地引領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找出難讀的詞句、難理解的地方以及難記的生字等等。通過多讀幾遍、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觀察提示和書寫實踐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難點。既解決了學生學習中的障礙,又使學生懂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三、讀思并進。初讀課文,不僅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還要善于把長文章讀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課文讀通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關注直接描寫夾竹桃的段落,通過默讀思考的方式,去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分別寫了夾竹桃的什么特點。學生通過“提煉法”和“找關鍵詞法”概括出夾竹桃的花色、韌性以及花影,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水到渠成。
四、初識寫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在課文的學習中,我們除了要感知課文內容,還需要了解作者的寫法,進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學生自己總結出課文主要內容之后,我引導學生就初讀課題時提出的疑問——“作者為什么要寫夾竹桃”這個問題深入思考,從而讀懂因為作者愛夾竹桃,所以夾竹桃最值得留戀與回憶,故而寫下《夾竹桃》這篇文章。這樣一首一尾、一呼一應,同學們很快就體會到了作者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自然而然的把握了全文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