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生命的林子(2課時) 含反思
競爭 香客如流
奮力向上 晨鐘暮鼓
成為棟梁 喧喧嚷嚷
課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這篇文章講述了玄奘在方丈的開導下,放棄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決心在法門寺潛心苦修的事,引發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課文通過方丈和玄奘的對話亮出本文蘊涵的道理,真可謂是層層剖筍,環環相扣。方丈勸玄奘留下,并沒有直接給他講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問題,一次次思考,讓玄奘自己參悟其中的道理。其實,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們對唐僧玄奘去留的關心這一關鍵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
與平庸的人為伍,我們也許會生出一些莫名的優越和快樂,但久而久之,自己也許也變得庸常;與“天才”相對,我們也許會有許多壓力,也容易產生自卑感,但這壓力和自卑感卻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潛能,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這是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學完課文后所領會到的。
課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機勃勃、充滿競爭的群體。但這“生命的林子”是隨著時間、地點、人生階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個人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將文中的林子引入實際中來,可以用幾個小問題投石問路:“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我的呢?”又問:“你爸爸媽媽的呢?”再追問:“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還有,山頭上的那一片灌木難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嗎?想來肯定也是,只不過不是一個好的“生命的林子”罷了。
這可以作為課文的延伸和拓展,讓它從另一角度給善于思考的人點亮一盞人生航船上的明燈。
課前思考:
《生命的林子》中的玄樊,雖然沒有夏洛蒂姐妹和霍金那樣曲折的生活經歷,但是苦惱一直困惑著他:能躋身名寺--法門寺,可謂榮幸,但青燈黃卷苦學多年,談經論道卻遠不及寺里的許多僧人。在他人的勸說下,玄奘終于萌發了隱退偏僻小寺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與夏洛蒂碰到羅伯特·騷塞不同,玄奘遇到了一位好方丈,方丈用生動的比喻樹立起玄奘進取之心,實現了玄奘成為一代宗師的宏愿。玄奘的經歷讓我們有另一種體驗。
《生命的林子》中,方丈讓玄奘比較不遠處一個山頭上稀疏的幾棵松樹與法門寺后郁郁蔥蔥的松林,從而明白群體與競爭的道理。這里,方丈以樹喻人,刻畫了不甘落后,奮力向上生長,成為棟梁之才的不屈靈魂。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中寫夏洛蒂姐妹、霍金和魯濱遜的經歷不同,這里用另一種手法,同樣寫出了一種不屈的精神。
文中,方丈揭示了兩處松林不一樣的原因,提出了競爭的理念:大片松樹長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條件其實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長,就會被其他樹蓋過,吸收不到陽光雨露,就會枯萎。艱苦的環境促使松樹要去競爭,要奮發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兩三棵松樹,應該說有著優越的條件,不愁陽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優越了,使它們失去了動力,反而長得懶懶散散。其實做人也不一樣嗎?遠離了社會,沒有了競爭,就會失去奮進的目標和;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環境中,才更能激發斗志,學人所長,提高能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文章最后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