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教學反思
10.《鄭成功》一文的對學生思想教育意義的追問。當學生通過閱讀或寫作盡情享受荷蘭侵略者狼狽丑態的快意時,復仇意識與民族主義是否也深入學生內心并占據一席之地呢?在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現在,競爭合作是主旋律,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應該引導學生具有國際視野,由小愛到大愛。寫到這兒,我想起了上學期教過的《聶將軍與兩個日本小姑娘》這篇課文,聶榮臻將軍的良苦用心,他的做法超越了時代,是多么的了不起。而竇桂梅的經典課《圓明園的毀滅》,同樣也做了相關的努力。
《鄭成功》教學反思
第二課《鄭成功》講完了,總覺得的有些倉促,對于課文的內涵講的不夠透徹,在教學形式上,速度過于快,對最精彩的第五段沒有深入分析,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僅限于皮毛。課后我回憶了整個教學過程,總想著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效果,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時所追求的,我們都喜歡用最少的時間,尋求最大的教學效果。學生面對一個陌生的文本時,教師又如何尋求教學的有效性呢。引導學生尋找與文本的距離,是學生探究性語文的基礎。但是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是非常多的,因為學生在知識閱歷、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與作者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尋找空白找到例點與探究性閱讀之處,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文本呈現了那么多東西,我們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語文教學又變成了“雜貨鋪”。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中會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生去學習。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文本的距離應該去尋找例點,與學生真正有距離的例點。這還要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文本之前進行必要的分析,尋找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抓住了這個沖突,學生可以對文本實現真正的解讀,真正有所獲,真正能得其滋味,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鄭成功》這篇課文,它的主題是非常簡單的,通過讀書讓學生領會鄭成功英勇頑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如果仔細研讀就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第五節描寫的戰斗場面非常精彩,而課后也有一個描寫場面的練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場面描寫也許不算難,但要他們描寫一個戰爭的場面,這似乎是第一次接觸,也許這就是文章的例點。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處理這一部分的:在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之后,我并沒有讓學生一節節的誦讀課文,而是向學生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文章的哪一節寫得最精彩。學生的回答當然帶有他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第五節寫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導學生再次朗讀這一節,來研讀這一節中最為精妙之處。